近日,A股市场上,“中字头”股价表现亮眼。截至3月15日收盘,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涨超5%。从60日涨幅来看,中国交建、中国中铁涨超24%。
对于“中字头”股票持续走强,部分机构分析称,当下经济和市场环境下,国企、央企的投资价值可能逐渐被认可。
央企、国企估值偏低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中央+地方)有1348 家,占比仅26%,但这些公司贡献了A股大部分利润。海通国际研报分析称,如果以2022年第三季度累计归母净利润计算,国有企业占比近70%,然而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比仅为48%。横向对比看,截至2023年3月3日,A股国有企业的PE/PB仅12.6 倍/1.3 倍,远低于民企的44.8倍/3.3 倍,也低于全A股市场的18.2 倍/1.7 倍。
同时,国盛证券研报中提到,国企估值中,半数以上行业面临估值折价,建筑、能源与材料类行业的估值折价更为显著。结合行业估值对比,一是地方国企估值折价较央企更为广泛,约七成行业的地方国企相对低估,同时央企相对低估的行业比重也超过了半数;二是国央企的相对低估更多集中于建筑产业链上,从估值折价幅度测算看,国企、央企相对低估幅度居前的行业交集主要涵盖钢铁、煤炭、建材、交运、建筑等,国企、央企已获得相对估值溢价的行业则主要包括地产、计算机和综合等。
海通国际认为目前国企估值偏低、且与盈利相关性较低,原因或与行业、市场风格等客观因素有关。
2022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易会满提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会议提出,“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扎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面对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资国企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抓紧抓细,务求取得工作实效。”
强化退市制度、推进国企改革或是可行路径
面对国企、央企估值偏低的情况,未来应如何修复?
中信建投分析称,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央国企ROE的下行趋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企稳回升,“三年行动”对于国企、央企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效似乎已经开始彰显。同时,国企、央企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央企在通过资本运作聚焦主业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带头突破“卡脖子”环节等行动“练好内功”之外,用好国有资源禀赋优势赋能中小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样重要,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将更有利于这一路径的畅通。
海通国际认为,强化退市制度、加强国企改革或是可行的路径。
具体而言,加快推进退市制度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加速出清部分经营不善的小市值公司,使得国企、央企享有更高的成交额和估值溢价,并且有助于国企、央企的永续经营价值进一步凸显。
同时,未来随着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国企、央企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经营活力持续释放,国企的盈利中枢有望抬升,市场的认可度或也将因此得到扭转。
国盛证券分析称,展望未来,估值重塑“双击”持续,国企、央企估值修复远未结束。
国盛证券指出,展望后市,国企改革还将持续推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指引也将逐步清晰,国企、央企正在迎来基本面改善和中特估值体系的“双击”。一则沿修炼内功出发,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叠加考核指标优化,基本面长期向好;二则沿资本市场客观规律出发,成长性定价相对充分,但盈利性尚待重估,央企与地方国企预计分别具备30%左右、50%左右的估值修复空间。
落脚行业层面,综合国企、央企自身的经验估值体系和一般企业的估值定价体系,多数行业仍有大比例的公司处于潜在合理估值水平之下,其中银行、煤炭呈现全员低估,同时石油石化、建筑材料、非银金融、建筑装饰、环保、钢铁、交运等行业的低估公司比例也保持在80%左右。(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