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3年6月1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电力故事 我家这40年 老人骑电动车遇险,他们仨果断伸援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家这40年

三代电力人

作者:田宇

修试管理二处

看到这个征文主题,脑子里涌出好多故事,成长生活在电力家庭的我,见过了太多太多的电力人的故事。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数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他们一代一代传承着电力人的精神,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态度,感染着那时懵懂的我。曾经满满的惊讶和不解,如今早已变成钦佩和敬重,已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我的爷爷曾是一名输电工人。虽然我出生到懂事之后,爷爷已经退休,可他敬业的工作的精神,却还是身边人的榜样。爷爷辈的输电人,每月巡线都是靠步行,在农村有固定的吃住点,生活和卫生条件都很差。后来爷爷从事输电安监工作,大部分现场的安全管理就是靠人盯人战术,无论设备还是管理手段都比较单一落后……现在我的三叔也成为一名输电管理人员,正在进行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实施应用,巡检管理手段的发展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每每跟着爷爷走在街上总会听到有人叫“田师傅”,问问近况,聊聊工作。爷爷也总是热心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这些“年轻人”,也总是会拍拍他们的肩膀,眼里满是鼓励的说“加油好好干,注意安全”。“安全”这个词可能是我从小到大听得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不论是父母去工作前,还是出差前,还是我去上学,总会说注意安全。以前总觉得这只是一个提醒,一个警示语,现在成为电力员工的我,才真正明白“注意安全”包含了多少来自同事、家人和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我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在一天天变老。曾经意气风发的父亲,经常在电力计量工作现场。三天两头不着家的父亲,现在看着头发胡子也有些花白了。每次和老爸走在路上,也会有碰到一些年轻人,喊他一声“田师傅”。曾经还是个年轻人的父亲,现在也是个老师傅了,他也会像爷爷以前那样,和这些年轻人聊聊天,告诉他们注意安全。我上了班,父亲也总是教育我,要谦虚好学,要多向师傅们请教,不要怕吃苦。

相比于父亲对我的宠,母亲作为曾经的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在家对我更多的是严格。小时候总希望听到妈妈说“我明后天要下工地,你去奶奶家住”,期盼能多在奶奶家自由玩耍。现在我才懂“下工地”的责任和辛苦,而妈妈,总是在下工地。各个变电站她都清楚它们的接线、设备原理、电送哪里……可她就是记不住这学期我学了几门功课。有好多个深夜和节假日,妈妈电话那头是某某变电站需要抢修的通知。那时的我脑海中电力人的形象总是没有固定时间,需要抢修就连夜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而后来我又发现电力人也总是守时的,一分一秒都不会迟到,操作时一分一秒都记得很牢。随着几十年电网的发展,妈妈辈的继电保护人员所调试的电磁型保护早已被更为先进的微机型保护所代替,笨重繁琐的调试设备也已被精巧的调试台所代替……小时候觉得妈妈对我的要求好严格,陪伴我的时间好少。长大后才逐渐明白,曾经年轻漂亮帅气的“保护班的妈妈阿姨叔叔们”,简直就是一种超级品牌,让我们这些有个“保护班”妈妈的孩子们或许缺失了陪伴,却收获了责任心和追求完美的品牌精神。

现在,我有幸成为超高压供电局的一名新员工,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好机遇,有很多舞台和机会让我们展示自己的风采。前几天母亲还笑着和我说,你这工作的电压等级比我们高多了,你们以后肯定要比我们强啊。这句笑言中却是包含着对我的殷殷期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虽然我没有经历其全部,我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家唯一不变的是吃苦耐劳、孝老爱幼的精神和家风,到我这里还会持之以恒,继续发扬光大!

“南郊”的变化

作者:刘鹏

技术支援办公室

平凡的岁月,平凡的我们就这样一转眼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没有经过这40年全部的历程,但也走过十之七八。回头看看这40年,一个词——“翻天覆地”绝不为过。从有记忆开始我就住在呼市南面,当时那里的地名叫做“南郊”。

之所以叫南郊,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小时候探知能力小,就记得家门口有一个大水坑,小朋友们都愿意在里面玩,有水就有无限的乐趣。放风筝,摸鱼,放小船,院子里的小朋友每天都会穿过小区门口的公路,看着两旁一个人都抱不住的杨树蹦蹦跳跳的到“大水坑”里玩。那时候我的世界仿佛只有学校、家和这个大水坑。

还记得12岁那年,家里妈妈买了新自行车。院里的小朋友们家里也好像说好一样也都陆陆续续的买上了新的自行车,街上也多了很多自行车。自行车无形中增加了乐趣,也提升了我的探知范围。我的世界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小圈子了,我可以到周围看看。还记得第一回偷偷骑车出去,到离家几百米的地方“探险”,在回来的路上还摔了一跤。沿着路坑坑洼洼的向东走,周围都是小平房,高高的杨树和稀疏人群,还有偶尔出现的公交骑车。哇!世界其实还是蛮大的!12岁的我这样想着满心欢喜的骑着自行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家附近的环境也发生着变化。原来前面的公路翻修了四五遍,从原来两车道坑坑洼洼到现在四车道,路面光光亮亮、公共自行车,路灯、人行道。原来的“大水坑”也成了现在的南郊水上公园。周围的田地也不在了,转身变成一座座高高的住宅楼,一个个大型的农贸市场。随着二环路的建成,二环快速路的通车,家门口地铁的修建。原来称作“南郊”的小郊区,在这短短的30年里摇身一变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市中心。

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都深有体会,它一点一点的改变着环境,改变着你我,让我们沐浴在共产党的光辉下幸福的成长,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家乡的变化

作者:边浩东

技术支援办公室

岁月荏苒,转眼改革开放已经有40个年头了。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家也发生了焕然一新的改变,从以前的平房,到现在的楼房,交通工具也由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的小汽车。原来的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现在的高清彩色电视机。我是幸运的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无忧无虑长大,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文革,更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感觉。

90年代初,我出生于呼和浩特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享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教育、初中三年制教育的实验人。我来讲讲从我记事起发生的变化,我家门前原本叫做三道巷,道路都是凹凸不平的泥路,房屋也是破旧不堪的低矮平房……但是,几年后周边的房屋都改建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三道巷从此不见了……门前的道路变了,原来连自行车都不容易进去的泥路,经过政府出资的修建,现在变成了一条条宽广、平坦的柏油道路,能容下几辆汽车并排而行的宽阔道路。道路两旁种着花草树木,翠绿芳香。

这就是我记事以来,我家近20年来变迁,这正好是改革开放40年的时期,我深切体会到,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逐年增长的工资福利,我的家乡怎能经历如此巨大的改变呢,我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政府,一心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殚精竭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要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化为努力干好工作的强劲动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家的变化

作者:田慧勇

技术支援办公室

家这个简单的字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每一个人梦回萦绕的地方,对家的依恋让我到不了远方。

我于1972年出生,可以说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家排行老三,没有经历过苦难,通过父母我才了解到过去的艰苦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我很难想象到过去我的父母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农村老家,住房是泥砖、木头混合结构的小瓦房,这还是奶奶给流传下来的,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家庭都还是土坯墙的窑洞,杂树枝做篱笆围起的院子。每天早上母亲早早地准备好吃食,随着生产队的钟声,起早贪黑忙着田里农活记工分,当时没有机械化种田,农民用铁锹一锹一锹把农田翻两遍,过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令现在的年轻人望其项背。每天的主食大多是玉米面做的稀饭和窝窝头,碴嗓子并且总是吃不饱,逢年过节吃一顿小麦面做的饼,还带着麸皮,有时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还会用高粱面填几天肚子。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媳妇儿提倡偶尔吃点粗粮,甚至还没吃呢,父母就感觉到嗓子和胃烧心的难受,我想这是粗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我最不爱睡觉了,但家里为了节省煤油,每天催着早早睡觉,我只能在心里幻想小人书里的各种招式。每次赶集我都哭着让母亲带着我,母亲没办法只好领着了,因为太小没走几公里就累得不行了,母亲无奈的摇摇头把我背起来,到现在我还很后悔自己给母亲帮倒忙。想想现在一出门就有公交车,自己也买了小汽车,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额功劳。

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四十年的时间,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村里,农用大型机械随处可见,几十亩的地一天就收割完了,这在十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农民的腰包都鼓鼓的,家家都住上了敞亮的砖瓦房,当年乡村的窑洞早已不见踪影,我家从自建翻新砖瓦房到改成四合院。家里衣食住行的一次次的变化,见证了我们小家的变迁,也映射了国家的日渐强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