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床是近海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称为“生态工程师”,能为贝类、虾蟹类、棘皮动物和鱼类等海洋动物提供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和栖息场,其固碳量是森林的2倍以上,是全球重要的“碳库”。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高亚平博士又一次来到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东楮岛上,她此行的目的是察看人工培育海草的生长情况,并将其种在海底。在海底种草这项工作,她和同事们已经坚持了15年。
对海草床的保护
展开深入研究
在山东省海草床修复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笔者看到了要种在海底的这种草——鳗草。
作为黄渤海浅海地带最常见的海草,鳗草外表形似韭菜,看上去不起眼;在水下,它随波飘摇,却组成了与珊瑚礁、红树林齐名的第三大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床。
荣成东楮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张义涛告诉笔者,海草床是近海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称为“生态工程师”,能为贝类、虾蟹类、棘皮动物和鱼类等海洋动物提供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和栖息场,其固碳量是森林的2倍以上,是全球重要的“碳库”。
作为土生土长的荣成人,让张义涛遗憾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里的海草床面积迅速萎缩,从曾经的带状分布萎缩为块状分布,与之伴随的是在海草床栖息的海洋生物大幅减少。
为了留住海草床,科研人员出手了。从2005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根据东楮岛沿海的海草资源和环境资源情况,对海草床的保护、海草繁殖生物学、海草系统碳储量、海草的移植修复方法、海草幼苗的培养技术等展开深入研究。
他们在岸上模拟海水环境,建立“自然采光+温室环境”的育苗基地:先采集海草种子,在陆地上进行人工培育,生长达到一定的规格后,再将其人工移植到海底。这样不仅解决了移植所需的海草来源不足问题,也可避免原生海草床环境的损失,并提高了海草成活率。
高亚平们并不孤单。旨在构建鼓励社会公益资金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蔚海行动”于去年启动。
笔者采访时,正值阿里巴巴公益平台、淘宝天猫家装家居行业公益宝贝爱心商家参与“蔚海行动—绿色家居支持计划”进行时。截至6月18日,该计划筹满了45万棵海草标的金额。
先“种出头发”
再做“植发手术”
“可以把海草床修复比作给海底‘植发’,我们的操作相当于先给大海‘种出头发’,再做‘植发手术’。”高亚平告诉笔者,“我们的操作方式比国外一些地方采取的直接移植海草块、直接播撒种子更加复杂,工作难度也更大。但这种方式对海洋环境更友好。”
在陆地,为了让种子萌芽,科研人员需要给它们营造一个类似海洋的并且可以人为控制的培育系统。2020年11月,科研人员在培育温室的循环水系统中播种了1.8万粒鳗草种子,5个月后,鳗草总计成苗2466株,高亚平说:“种子成长至幼苗的建成率为13.7%,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海草床修复这一世界难题来说,已是空前的成功。”
在海底种草,“种出头发”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植发手术”,这也是颇具技术含量的一个环节。
换上短裤和沙滩鞋,笔者体验了一把“种海草”的过程。
在一处水深半米左右的海域,笔者弓下腰,先用铲子挖一个小坑,将海草苗塞入其中,待涨潮后让其慢慢生长。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动作。
“栽海草是个技术活,栽深了海草会被压坏,栽浅了容易被浪冲走,这个过程还要保持身体平衡,不能把水弄浑了。”63岁的潜水员潘海军是种海草的“老手”,他带着装有海草幼苗的托盘,潜入水下,将幼苗一棵一棵种到海底。
潘海军告诉笔者,要保证海草成活率,必须“慢工出细活”。
现在,无论是高亚平、张义涛,还是潘海军,他们共同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