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3年8月25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教育论坛 单元重构,促进乘法运算本质的理解 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留白”策略探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元重构,促进乘法运算本质的理解

——以北师版三上《乘法》单元为例

肖蕾

“整数乘法”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二年级开始贯穿到五年级结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算理一致性教学的重要开端。以往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学生的运算方法和正确率,而忽视运算的本质道理。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将三上《乘法》单元进行调整,选取运算部分的6课时,进行了单元整体架构,深度设计了学习工具,调整和增加了学具和模型的支持。进而让学生在模型支撑下真正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同时提升运算能力。

学情分析

在开启这个单元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需要学会什么。

前测题目1:一共有多少个草莓(可以尝试用多种方法)

前测目的:考查学生的计算方法掌握情况。

测试人员: 三(1)39名学生

通过这个调研,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乘法的意义理解的比较清晰,算法也比较多样。接着又对3×40=120进行了访谈,为什么学生能够算出40×3=120,只有两个孩子能说清楚这个道理,大多数孩子都是捂0添0的这种算法。学生虽然在乘法计算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多样的方法和对乘法意义的基本理解,但对于位值在计算中的价值并不明晰。

前测题目2: 12×3=?请你试着想办法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可以写一写或画一画你的想法。

前测目的:了解学生是否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测试人员:三(1)43名学生

通过第二个前测可以发现,在还没有学过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计算,正确率达到90.7%,但是学生真的是都会了吗?接着又进行了一个追测。

前测题目3:在点子图中圈出12×3=36,36中的3。

前测目的:了解学生是否在算法和模型之间建立起联系。

测试人员:前测题目2中正确计算的学生39名。

通过前测3发现,能够正确圈出3,并说出正确含义的只有5个人。说明学生在算法与模型之间缺乏联系。通过以上调研,笔者发现孩子的算法问题不大,但是对算理的理解有待加强,需要在算理和算法之间建立起联系。

教材分析

三上教材中原本是两个单元中间隔了周长单元,希望学生在学习口算乘法后沉淀一下,但是经过前测的数据发现,学生对算法已经掌握很好,所以我们把教材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一个连续的成长过程。知识重组后也会更紧密,更有助于学生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再来看其他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就是这样连续地进行编排的。

而北师版的教材有丰富的模型,有利于学生沟通算理和模型之间的关系。于是将原来两个相隔的单元进行了整合,把四单元里的除法后移,这样形成了新的6个课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进位,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连续进位,反思迁移课:更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中间和末尾有0。

单元结构框架

经过教材和学生分析,确定了整合后的大单元结构框架,形成了对应的大观念。

通过任务序列的设计、组织、架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体验性活动,如动手操作,分类探究等活动,从初步感知,到深化联系,到运用迁移,让学习在课堂上深度发生,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数感。

典型任务

(1)第一课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设计了如下图的三个任务:

首先给孩子们提供的是点子图和人民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模型不利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特别是点子图,学生很难圈清楚从2到20这个过程。改进后学具变成了小棒和计数器,而怎么给小棒的过程,也经历了不同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直接给了6捆(6个10),学生能看到6个10,但体会不到2个十,调整后变成打好捆的2个十,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亲身经历这个打捆的过程,最后直接给了散着的20根,这样学生就能亲眼看到20个一,变成两个十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计数单位的理解,对于捂0添0的这个0去哪里了,也就是打成了捆,理解就更加深入。从我摆给你看,到从学生心里长出来,这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需要给足孩子时间和空间的,这个过程看似慢,实则让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设计这样的活动,深入设计模型学具的运用,帮助学生跨越难点,落实单元大观念。

(2)第三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设计了如下图的三个任务:

在以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呈现作品,读懂其他人的作品,找到联系进行理解。这次我们进行了一些变化,学生呈现作品之后,给作品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发生认知冲突,把重点放在了12×4的竖式,是不是应该跟表格和点子图把12分成10个2的点子图要放在一起,在冲突中建立模型之间的联系。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学生深化了联系,从原来的读懂、理解的内隐活动到现在的分类、讨论的外显活动,也是从原来分类的这个表面走到了算理一致的里面。学生理解了,进而学生在后续活动中感受到竖式的简捷和通用简洁。

总结与反思

1.重组教材,促进联系

乘法运算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相乘(相同计数单位相加),是基于对数的意义、乘法意义的理解构建的。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是我们的重点。经过前测,笔者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重组教材,我们吸取了北师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之长,进行了重构,旨在打通学生思考的“隔断墙”,加强学生思维的“承重墙”。通过乘法分——乘——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迁移的能力,把理讲通,有助于知识的顺利迁移。

2.深度设计学习工具,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了不同的学习工具,不同学习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对乘法本质有不同程度的理解。10根一捆,还是20根一捆,或者散着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过程和探究体验都是不同的。深度设计学习工具,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度的学习,对乘法本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3.利用分类,创造认知冲突

当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时,他们需要对知识进行筛选和评估,以确定哪些部分是相关的,哪些部分是不相关的。这一过程会产生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中,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原来的读懂、理解的内隐活动到现在的分类、讨论的外显活动,促进学生真正的理解算理,进而做到“理”“法”相融,贯穿一致。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