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3年8月28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专题 传承奋斗精神 续写塞罕坝传奇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奋斗精神 续写塞罕坝传奇

编者按

8月18日至20日,以“推动能源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央媒体走进新型电力系统一线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三天的走访时间里,笔者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能源大数据中心、国家风光储输试验示范工程、张北柔直工程、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等地,感受我国新能源的蓬勃发展,记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线的故事。

从空中俯瞰,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翅膀的雄鹰,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里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国网冀北电力聚焦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围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等八大领域,建设多要素齐全、多场景合一的塞罕坝生态能源和谐共赢示范区。

车辆绕山路盘旋而上,车窗外整齐有序的樟子松、落叶松树群交替出现。旋转的风机、静立的铁塔、连绵的银线与满眼翠绿交相辉映,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高寒荒漠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人奋斗的主旋律,也是塞罕坝几代电力人不变的传承。

198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筹资金,请围场县供电公司帮忙建设一条35千伏供电线路。那时候,林场工人用柴油机发电,每天用电时间仅有两个小时。冬季的塞罕坝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摄氏度,但电力事业却干得热火朝天。施工队员们晚上住“地窝子”,一天只吃两顿饭,吃早饭时天还不亮,吃晚饭时太阳已落山。运电杆,卡车上不去,就人抬肩扛;立电杆,没有钻机,就用“摇把子”(自制人工挖掘机)一点点抠。

1983年7月,从新拨送到林场的45千米35千伏电力线路终于架通了。同年,坝上还建设了一座35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为1000千伏安,并配备了3条10千伏出线。塞罕坝结束了“无常电”的历史。

2014年,承德供电公司正式接管林场用电管理工作,并成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

塞罕坝,像一座坚实的屏障,挡住了南侵的漫天黄沙,但也因处于北风口,防火形势异常严峻。“9个月防火,3个月防汛。”供电所所长于淼介绍,山火、大风、雷电、积雪等都可能引发电力线路故障。塞罕坝上的所有输电线路都解掉了重合闸功能,就是为了避免重合闸时产生火花引发森林火灾。因此,每一次线路出现故障跳闸,队员们都要赶到现场进行人工合闸。

“就拿10千伏黄土山线和桃山湖线来说,附近是落雷密集区,高峰时,一天可能会落下几百颗雷。一旦出现线路跳闸,我们就要赶到现场。这一段20多千米的路,有800多基塔,我们要一基一基地寻找故障点。”于淼说。

今年1月,220千伏塞罕坝变电站建成投运,就近接入风光资源汇集的500千伏御道口变电站,大幅提高了塞罕坝清洁能源的消纳及送出能力,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让这里从能够供电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几代电力人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一直不懈奋斗着。2011年7月,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承德塞罕坝)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他们高擎红色旗帜,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以“点亮塞罕坝 守望京畿蓝”的责任情怀服务当地群众。

“感谢党员服务队,去年我家的光伏板一共发出了7000多度电,除去自家用电,余下的卖给电网,我还挣了几千块钱。”御道口乡一复兴地村村民郑宝才说。“度假村离供电所很近,有任何用电方面的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不到5分钟他们就能过来。”塞罕坝御庭山庄负责人说。“只要是跟用电相关的事情,找他们都好使。”家住御道口牧场管理区三分场17队的付国峰说……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塞罕坝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电力人坚守在服务绿色发展、守护森林草原大美生态的最前沿,续写塞罕坝传奇。(高雅 杨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