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4年2月7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乡情 浙江农民收入 缘何连续39年跑赢全国 田畴沃野绘丰年 乡村振兴奏强音 “积分制”激发乡村治理 “向心力” 贵州榕江: 打造“村寨代言人”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农民收入 缘何连续39年跑赢全国

浙江虽说在资源禀赋上“先天不足”,却素以藏富于民而著称。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和浙江省统计局消息,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达到40311元,比上年增长7.3%,连续39年冠居全国各省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0元,同比增长13.4%,首次突破2万元。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主战场在三农,短板和弱项也在三农。过去一年,浙江全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继续缩小至1.86,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同样在逐年缩小。而这些背后,全省各地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以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主抓手,联动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可谓打出了一套“共富组合拳”。

强村“三板斧”

水涨推动船高

最近在宁海县越溪乡,一场名为“越来越喜”的强村集市活动鸣锣登场,不少强村公司的主理人纷纷当起“产品推销员”,线下线上双丰收。“我们的古法红糖销量很好!”说起年度成绩单,田岙村党支部书记叶其斌喜上眉梢。去年,该村成立强村公司以来,预计已有20万元的利润收入。

近年来,越溪乡立足特色产业、自然资源等优势,通过党建引领,以村集体为主体,组建不同类型的“强村公司”,并通过党支部激发村民积极性,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有针对性地结合各村实际进行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浙江,提增村集体经济被视作“涨水”,从而提升农民收入,意为“船高”,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成立强村公司,旨在有效激活乡村的发展动能,使弱村变强、强村更强。另一方面,片区组团则进一步整合各村资源优势,大家抱团发展、互促互进,实现“1+1>2”的意外效果。

这样的案例有不少:龙游县溪口村片区由溪口镇、沐尘畲族乡、大街乡和庙下乡组成,逐步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跨区域创新联动、片区组团化管理;淳安县枫树岭镇18个村和周边大墅镇7个村抱团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推动村庄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平湖市沈家弄村联合钟埭村、大力村,发挥三村“集体收入均超千万”“均为AAA级景区村庄”等优势,打造人气兴旺、居住宽敞、服务完善、生活舒适的未来乡村典范片区。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在浙江占比超56%,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94%。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强村公司、片区组团和飞地抱团的集体经济强村“三板斧”。目前,全省已组建强村公司2240家、入股行政村1.5万个,村均分配收益近12万元,累计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499个。

挖掘潜动力

既“扩中”又“提低”

在浙江,“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常被提及,如何形成“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分配格局,农民“扩中”“提低”是关键。对此,浙江聚焦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经营净收入高效增长、财产性收入加快补短、转移性收入更好普惠,持续推进农民“扩中”“提低”计划。

在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秘书处处长周海明看来,以壮大乡村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拓宽乡村产业增值空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嘉兴“扩中”的重要方向。2023年,嘉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9643元,连续20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成为全省农民最富、城乡差距最小的设区市。

根据统计,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关键拉动力是人均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幅达12.7%;工资性收入虽不是增速主力,但以23825元的贡献,在收入总量中占据近六成份额;转移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也稳步提升,分别增长8.1%和7%。

在山区县缙云,去年,农民收入达到31162元,增速达到8.5%,产业支撑可谓至关重要。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烧饼,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目前,缙云烧饼产值达34.8亿元,从业人数2.5万人,并在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16个国家开设示范店。”缙云县副县长朱平介绍,近年来,全县大力发展以黄茶、烧饼、茭白、爽面、麻鸭为代表的“五彩农业”,深入挖掘有故乡情、有乡土味、有独特性、有价值链的“乡愁富民产业”,以此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消息,为了不断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农带富、农民增收政策供给和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全省尤为重视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实施乡村“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工程,大力发展“土特产”产业,从而通过发展产业驱动“扩中”动能,通过改革进一步挖掘“提低”潜力。

据统计,2023年,全省“土特产”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培育认定“建德豆腐包师傅”等25个产值过亿元的农民培训促富品牌;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支持小型到户产业项目31562个,实施来料加工岗位和场租补贴政策,还开发了4万余个公益岗位,优先聘用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

念好“山海经”

区域加速协调

2023年,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在研究城乡收入倍差时发现,城与乡之间存在着一条“地理分界线”,即将杭州淳安、金华磐安、台州椒江三点串联成线,东北侧城乡收入倍差没有一个高于2,西南侧城乡收入倍差普遍较高。在此之前,浙江省社科院所提出的“清大线”(从杭州淳安清凉峰镇到温州苍南大渔镇一线),正是全省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参考内容。

跨越“清大线”,念好“山海经”。“山海协作”工程实施20多年来,为山区海岛县的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激活了更多乡村的造血功能,也为缩小全省区域差距贡献了巨大力量。

每当高山冷水茭白迎来丰收,通过云端采购、冷链物流,每天都有两万多斤茭白从景宁县景南乡、大漈乡出发,销往上虞、温岭等与景宁“山海协作”的结对县(市、区)。据了解,景宁先后与6个县市区结对,开展消薄、科创等领域合作交流,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共建“消薄飞地”4个,收益3400万元,促进16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

去年,浙江启动“共保体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为山区海岛县安排省级以上支农专项资金60.5亿元,开展第二批“263共富农产品”评选,全省现有“263共富农产品”65个,谋划“263共富农产品”八条支持举措,带动新增消费帮扶11.4亿元。

一直以来,浙江颇为重视产业发展,将建设山区海岛县产业链作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计。海岛嵊泗县从贻贝种苗、禁售制度、养殖规范、数字监管等方面入手,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贻贝产业产值超8亿元、亩产超3.5万元;泰顺县建立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破解奶牛自主育种供种能力低等“卡脖子”问题,打造一流奶制品产业。

通过加快打造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一县一链”,浙江意在提升山区海岛县强链补链能力。目前,已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2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1家,实现年销售收入800亿元。“念好‘山海经’,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大力实施‘一县一链’提升行动,不断为山区海岛县注入发展动能,全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全省各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唐豪 朱海洋)

资料图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