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4年3月20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文化传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物馆的“窗” 让“文化味”与“烟火气” 有机融合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让博物馆更好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近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发言主题。她用一扇“最美的窗”打开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故事,让南京博物馆发展备受关注。

去年年底,甚至追溯到前年,位于六朝博物馆3楼的落地窗开启了许多人欣赏美景的新方式。缓缓穿行于静谧的场馆,窗内的人文历史与窗外的山水城林古今交融,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忘记时间,而自己随时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季节限定的高光时刻,流连在许多人的社交媒体上,还不断沉淀出人生哲学。有些人甚至赶在开馆后人少的时候进馆,径直上三楼,安安静静地欣赏美景。除了秋季的斑斓,一年四季,都能在这里看到不同的南京美景。今年过年期间在“龙年窗花”映衬下,龙年新春“氛围感”整个拉满。

踏遍江苏的大小博物馆,从不同的窗望出去,交汇不同的人文与自然风景。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恐龙主题咖啡馆,巨大玻璃幕墙背后藏着鸡鸣寺的春夏秋冬。各种形状的窗也犹如天然画框,“封印”四时变化与四季美景,也将厚重历史完美融于自然。

从一扇窗也发现,南京的博物馆这么“有看头”。宋燕说,“这是观赏城市美景、感受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连接古今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这扇窗,让“文化味”与“烟火气”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表达,也为激活文旅市场作出贡献。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品读《红楼梦》,品味文学之都的魅力;在明孝陵博物馆穿汉服做花灯,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南京的金色名片;独特巧思的博物馆设计,打造了更多新场景。文博工作与文旅融合统一,将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文和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博物馆与大众“双向奔赴”的故事,往往就从打开一扇“最美的窗”,爱上朝天宫博物馆门口的石阶“滑滑梯”开始。

作为“博物馆之城”,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77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无论是钟山脚下的南京博物院、还是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的南京市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博资源,让许多人立下flag“总要去趟南京”。据了解,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全市博物馆就接待了3448万人次。

网红打卡点不只是一扇窗。到六朝博物馆参观,在负一楼就可以看到原汁原味呈现的建康宫城遗址,包括夯土城墙、包砖墙以及护城壕。从2016年开始,南京还启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城墙砖回收公益活动,8年来,回收流散城砖超过40万块。部分砖文清晰、品相较好且铭文较具展示价值的城砖,被用于南京城墙博物馆展览中,向观众传递着南京城墙的遗产价值与文化魅力。越来越多的重大考古遗址变成博物馆,与现代建筑之美相得益彰,让公众可以触摸历史,和先人“对话”。文博人全力守护城市文化遗存,传承好、展示好这些宝藏,让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薪火相传。

“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你看六朝博物馆新一批小学生志愿者“小青莲”又要上岗了,南京小学生带领游客穿梭在博物馆各个角落,绘声绘色地解读六朝往事,传承家乡千年文脉。南京常年活跃着“南博蓝”“六朝青”“天宫云”“梅园红”等志愿团队,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就和博物馆的密不可分,不断增强历史感。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当下逛博物馆正在向沉浸式参观和深度学习转变,“博物致知”,一个博物馆就像一所大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优质、良好的参观体验和参观服务,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

讲好文物故事与中国故事,与优质展览、丰富研学活动、文创美学、科技创新都密不可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紫牛 张楠)

视觉中国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