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守护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印发对于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着重从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人员队伍建设、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采取举措。
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首要。农村看病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往靠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治病的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村民的看病需求。现阶段,农村居民“小病靠拖,大病看挨,小病拖成大病,乡村医院看不了,大医院去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配套不足、医疗设施及设备落后导致农村居民难以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要重点强化县域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合理配置乡村医疗资源。基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实际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的客观情况,要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积极推进村级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不断增添先进医疗设备,基础设施配置及定期维护更新,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合理倾斜,促进村级卫生站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让农村居民能“看得上病”,更要在家门口能“看好病”。
以集聚人才力量为抓手。人才短缺是乡村医疗现状最大的问题,作为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乡村医生们,受硬件条件和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经常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抓手在于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要积极探索实施“县招乡管村用”,创新实行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逐步规范乡村医生队伍,提高村级医务人员持证率,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制定与县域医共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多渠道引才用才。扩大乡村免费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同时采取下派、培训、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充实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队伍。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在现有的乡村医生队伍中,年长的“赤脚医生”医学知识老化,年轻的乡村医生临床经验不足,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不对等,提升其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完善乡村医疗治疗体系,要加强乡村医生能力培训,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分批选派乡村医生到市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优势,“下派”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为乡村医生讲解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技术、慢性病管理、常见危重病急救技术、合理用药等知识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及依法执业意识。构建“医、防、康、护、养”一体化、智慧化的整合型数字服务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高效、公平、可及、全方位的卫生健康管理服务。
乡村医生既是农村基层医疗和公卫服务的承担者,也是农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守门员”,只有不断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才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就好医”。(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