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4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正式编制出台,《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高起点之上,我们的增产空间到底在哪里呢?
在今年的春耕中,各地都在高质量推动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江西赣州于都县实现了智能化工厂育秧。在标准化流水线中育秧播种,种子48小时后即可发芽,育秧也从“田”进“厂”,土地利用率可以达到传统秧田育秧的10倍以上。一般来说,在传统秧田中育秧的秧苗需要待够25天时间,而在这里的秧苗只需要20天左右,比传统秧田育秧节约5天。
今年春耕,大马力拖拉机备受青睐。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的种植大户范天枢用上了240马力的无人驾驶大马力拖拉机,220亩地的播种不到两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效率比传统拖拉机高30%左右,而且这台大马力拖拉机搭配了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下种精准,株距均匀,根据去年的产量情况,平均增产可达到10%。
截至目前,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一批标志性整机装备成功研制应用。大型大马力机械方面,240马力、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量产,填补了市场空白。
粮食产能提升在丘陵山区也有着直接体现。四川眉山市仁寿县花园社区七组的村民们今年迎来了“新朋友”,玉米地第一次开进来播种机械。以前,这块地是许多分散的不规则、不平整的小地块,机械进不来,只能靠人力播种。
针对这种情况,为推进机械化耕作,近几年,当地逐步开始对一些农业种植区的地块进行平整改造,降低了坡度、扩大了面积,今年终于能用上机械种地了。
不仅是耕种机械化,如今,在广袤的农村,穿着皮鞋来种田,动动“指尖”忙田管,已经不是新鲜事。借助于机械化、智慧化赋能,农业生产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据了解,全天候智能无人化巡田应用系统,与数字农业监测站相结合,可以实时监测到土壤墒情、田间水分、虫情等指标,系统还配备了夜视功能,让农户在电脑上,就可以实时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并利用植保无人机,结合数据“因田施策”。
智慧农业的加快推广,也成为今年春耕的一大亮点,并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安徽芜湖峨桥镇的智慧农场里,占地2000多亩的数字化高标准新型农田里只有一台旋耕机在地里作业。而这里的管理者只有两个人。
凭借小型田间气象观测站、多光谱无人机、360度高清探头……还有许多稻田下看不见的设备,管理人员随时掌握整个农场的运营,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操控无人驾驶农机给水田进行旋耕作业。手机、电脑在手,田间地头的工作进程尽在掌握。
(据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