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发挥医保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医保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力度。特别提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方便农村居民就医。
实际上,目前已有不少村卫生室被纳入医保定点,一些地方已基本实现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全覆盖。而随着医保报销范围越来越广、报销比例越来越大,将更多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在家门口看病就会变得更加方便实惠。
但推进这项工作,也面临一些现实难题。尤其是,近年来村医队伍加入了不少大学生,但村医老龄化和半医半农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成为“医保下村”的重要梗阻。
比如,有些老村医连智能手机都不会使用,更不熟悉医保信息系统,不是张村的医保系统平台登录不上,就是李村的村医又错录了信息,让信息平台维护人员疲于应付。
村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诊疗行为怎么监管等,则是另一个堵点。比如,医保目录内药品不能加价销售,过去就有村医就暗自售卖目录外药品。
村医还承担着大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对产妇进行随访、登记慢性病患者信息和发放药物等。村医也希望通过诊疗服务获得更高收入,在“为公”和“为私”之间如何做好平衡,是规范村医服务需要化解的一道难题。
此外,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如何防范骗保的问题,也需要在推进"医保下村"工作过程中,予以周全考量。
倘若村医的素质普遍符合条件,不仅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再无阻力,而且还能推出更多便民惠民举措,甚至可促使基层诊疗模式变得更加便捷。
比如,只要村医掌握互联网诊疗技术,村医在做超声检查时,异地医生可同步获得图像并帮助诊断,这类远程协助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假如村医均能运用AI医生协助诊疗,村级诊疗水平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现在还出现了很多便捷式诊疗设备,比如查血糖和血氧饱和度、实施心电监护等,生活化且精确度较高的小型设备也越来越多。这相当于为村医配备了负责检查的助手,有了高素质村医,就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对村民开展诊疗。
医保送福利到家,首先需要医保定点机构抵达家门口,而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其实也是居民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诊疗的前提条件,各地都应积极为“医保下村”疏通梗阻,切实方便农村居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