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省共登记认定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约占全国76.67万处的7%,在全国排名第四,其中,低级别文物(所谓低级别文物,是相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的,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占比达到了94%。。
近年来,山西省下大力气摸清资源底数、保存状况和经费需求,分级分类提出保护措施,建立线上监管线下巡查机制,实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健全保护管理机制
摸清资源底数
近年来,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行业部门、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不可移动文物“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查”。制定了《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绘制了不可移动重点文物汛期风险分布图,发布了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应急指南,联合气象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多措并举提高不可移动文物风险预判和防灾减灾能力。
为了打通文物安全责任制的“最后一公里”,山西省于2017年印发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充分动员、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创设博物馆、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以认领认养文物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巨手擎”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
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建筑473处,吸引社会资金5.4亿余元,其中正常投入使用的达到248处,超过了50%的利用率。依托多种基金平台募集抢险救灾资金和社会公益捐助资金共2800余万元对低级别文物实施抢险修缮。
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保护这些低级别文物,首先得摸清家底。山西省认真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全面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全省境内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地毯式调查,并建立健全低级别文物的名录信息、空间分布图和基础信息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共享,从而为进一步准确判断低级别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低级别文物保护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债券基金多项资金支持
为低级别文物“遮风挡雨”
低级别古建保护的障碍很大一部分来自财力问题。利用政府一般债券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是山西省一次创新性举措。
2022年底,山西省首次明确要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一举措在全省文物保护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也为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发生历史性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省文物局联合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通知》,建立了包市帮扶、进展调度、项目报备、项目评估、质量控制、考核评价、试点推进等工作机制,开展了专项调研,确保低级别文物政府一般债券政策落到实处。仅2023年,各市下达低级别文物政府一般债券共3.4亿余元、294个项目。
“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实施低级别文物保护需要政府重视、部门支持、自己争取才能见实见效。省文物局的角色就是尽可能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市、县的角色就是尽全力在额度上争取最大的比例。”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表示。
今年,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正式成立,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政府批转设立的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既填补了山西省“空白”,提供了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新渠道,也将对省以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发挥支撑作用。
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融入百姓生活
村头的老庙是否晨钟暮鼓?城市的古建能否闹中取幽?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更是为了让历史“活”起来,走入百姓生活。
在孝义市梁上庄村,去年修缮完工的清代关帝庙内古建筑修旧如旧,外围修筑了护坡,安装了摄像头,排水非常顺畅。站在关帝庙厢房上眺望,漫山核桃林,一派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2019年,山西一家企业认养了这座关帝庙,并承诺认养5年间对其进行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活”起来。截至2022年底,社会力量共认领认养山西文物340余处,吸引社会资本3亿余元,一批濒危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保护。
除将社会力量作为文物保护有益补充,山西从2022年年底开始,首次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改善它们的保护状况。
“文物活化利用可让更多人接触到、看得懂、感兴趣,并从中汲取滋养。”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
与此同时,山西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着力破解基层文博人才回不去、留不住、短缺的困境。
三晋大地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灿烂文明。保护好这些低级别文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后代的责任。省文物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推动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努力在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
(据《山西日报》)
永济尧王台景区。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