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4年6月1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文化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右玉 马莲滩村民自办“道情剧团” 唱出乡村精气神

六月的山西朔州,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行走在绿树成荫的右玉县城公路上,你会听到一阵又一阵锣鼓、胡琴声,“咚……嚓……咚……嚓……”循声而去,原来是右玉小南山剧场在唱戏。

初识艺术团

舞台上演员们眼神流转,衣袂翩翩衣。两旁文武场的人们有的打板敲鼓、有的拉胡琴吹笛子。台下看戏的观众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的演出拍手叫好——“这是咱们右玉县马莲滩村的庄户剧团给咱们送来的传统道情”。

且看,舞台上的小生浓黑的剑眉下一对上翘多情的大眼,高挺的鼻梁透着丝丝倔强。头上一顶绿色小生冠帽,身穿一件刺绣绿底黑花小生锦衣,腰系五彩绿玉带,足蹬三寸白底黑朝靴。左右两臂的白水袖飞舞不断,时而高出了头顶时而落在了脚底。一段响亮的道白 “坐书馆银灯高照,桌案上摆开文章。五经四书腹内藏,何日里名登金榜”。展示了自古以来读书人胸怀大志,为了登金榜刻苦学习。小生才登场,环门里又走出了唱胡生的“梁大人”,只见他头顶王帽上面银珠闪闪发亮,额下的两道上翘的黑眉下的一双描黑的大眼,高高的鼻子下面挂着一缕又一缕黑色口鬃,身穿一件白底蓝龙蟒、腰间系一束绣花玉带,脚登白底黑色朝靴好一个大臣威风凛凛。他的一组又一组唱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胡琴和笛子等乐器的伴凑中显示了这唱腔优美动听、婉转悠扬。他们按戏剧的情节和情绪唱出了不同的河路调、梅花调、紧、抢、反耍孩儿、平、紧、抢七字调、十字调……从扩音机里飘荡在剧院的里的各个角落,角落散发出来的余音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厢唱罢,那一厢花旦梁兰英、梁凤英两个姑娘头戴银簪和珠钗搭配起来闪耀夺目,她们身上的装扮一个是粉色上衣下配粉色罗裙、一个是绿色上衣的下配绿色罗裙。一个手舞粉花扇一个是手舞绿花扇、粉罗裙绿罗裙随着她们轻而碎碎而轻的步调在她们腰下旋转。她们放开嗓子一唱一合“满院鲜花观不尽,凤英掌灯往前行……”她们把双眼、双手、双脚都用在了这场故事情节欢快的表演中。喜剧的梁中是个丑角,他以生动而诙谐的语言和唱词活跃在舞台上。观众们感到了艺术的新奇,一阵又一阵鼓掌……此起彼伏。从戏台两旁显示屏一看都知道这戏名儿叫《合凤裙》。

观众们看的如醉如痴,不停的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叫好。不知道的以为这是专业剧团。问村民得知,演员们都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庄户人。

马莲滩村的村民王宏在这场戏中扮演的是胡生梁大人。他介绍了艺术团的演员和剧团的发展历程。王宏说,这个民间道情艺术团是他和本村的丁红英、沈存兵、郝选女、郭二玉、王美琳、韩国文、郭日红、刘存宝、许福喜、赵祥、赵东莲、郭春芳、杜英枝等人组建的。

“右玉道情”的八本十六会八出三十二个剧目他们都能在舞台上表演。其中表演得最精彩的戏剧有《五龙台》《进瓜》《八卦》《龙蛇阵》《小桃研磨》《郭巨埋儿》《合凤裙》《芦花》《搬母》《搕枷》《分庭》《降香》《打经堂》《劈棺》《闹花园》《摸牌》《杀狗》《打瓦罐》《拉老汉》《借罐子》《打刀》《赶脚》等。其曲调种类的确有梅花、高调、河路、大红袍、盘道、流水、跌落金钱等。他们用自己的艺术不仅唱响了晋北地区和长城内外的乡村大舞台,而且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右玉道情

这个艺术团历史久远,给众多的乡亲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传说在清代末年就有道情剧种在马莲滩村里活动。他们的传承使这里的几代人都爱好唱道情,就连他们的小孩子张口也能唱几句不太规范的道情“哎……咳……哈……呀……咳……哈……”。

王宏说,当年有一位籍贯是山西左云的老先生名叫董子,前来马莲滩村座坊子教人们学习唱道情。为了扩大戏坊子规模,又邀请下窑子村的名角白旭等人在村里座坊子教唱戏。名气大了,周边村里的不少青年人成为他们的徒弟。为把艺术传给这些人,他们一边念戏文一边练嗓子,不厌其烦的教。当年的文化娱乐少,来学习的人也不多,董子先生为了传承他的艺术没有甘心,不论早上或晚上就一边唱一边担当红、黑、生、旦各种角色的架子。村里的人们听见了他的唱段和扮演不同角色的架子不错,年青人做完庄家地里的营生就甘拜董老师学习唱戏。当年的年青人张凡、赵生义唱的男式角色,李树龙、王得凤、沈元、许祥男扮女装唱女角花旦、青衣等。沈玉、王得成、王存龙等人在文武场里学习打板、拉胡琴、哨笛子、打马锣。

登台唱戏丰富了村民娱乐生活,自己也有了经济收入。他们都知道唱戏是个好营生“又吃好的又红火”。不少马莲滩人就想靠唱戏维持生活,于是每天学习唱戏的时候围观的男男女女都来凑热闹看红火。戏剧中的女性人物虽然不少,可是唱戏的没有一个女演员,每场戏剧中的女性人物都是男人们扮演。旧时的女子比较保守,登台表演他们想都不敢想。有想学的,每天就在田间地头或茶余饭后,练嗓子哼调韵,老师们教的上心,一字一句地念给她们听,反复地念了一场又一场。为了表演好一个剧目,白天忙完了农活,晚上演员和老师一起排练,一个在面前等架子一个在背后伸手踢腿练架子,老师唱啥村民就学习唱啥,练了一段又一段,一场又一场,演员们把一种火热的学习尽儿投入到了唱戏中,都不顾疲劳一直到了鸡叫还不散场。

就这样,道情戏,在马莲滩村扎了根。村里的人们在家里或院子里做营生的时候都能听到学习唱戏的人们唱了一句又一句。

唱到了马莲滩村外

村里的老人们说,旧时,村民大字都不识几个,更不知道啥叫电影。逢年过节、办事宴的时候,唱戏、听戏就是最红火的乡村文化娱乐。自打马莲滩村人会唱戏传开后,请他们去外村唱的就多了起来,这又让马莲滩村的人又着急了,没有扮戏衣裳和头戴,咋办?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就让那些不能登台唱戏的家庭妇女们来戏班,用她们的巧手做戏服。据回忆吗,当年他们要走100多里进大同城里才能买上布料。

新中国让马莲滩村的妇女们识了字,还能登台唱戏了。老人们回忆,当年村里的姑娘王存香、李桂荣、王香兰扮演了戏剧中的花旦、青衣。“马莲滩当时走出很多名角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三晋大地也暖和了马莲滩的村民。剧目较以前也丰富了起来,为了排演新剧,村民们各个精神抖擞,当年的老演员王得凤和李云扮演青衣,张藩扮演须生。李泰扮演小生,赵生义扮演花脸,沈元扮演花旦,许祥扮演老旦,李树龙扮演顶角,就连当时九十多岁的郭英老汉也担起“三花脸”行当粉墨登场了。

文武场有村民王存礼、郭日玉、韩国文、支有旺、王得成、郭日平等人担当了拉胡琴、吹笛子、打鼓、打板、打锣和拍镲。李树龙不仅是道情班的主演还是村干部。在他指导和安排下,人们都不计劳作又不计较报酬的多与少。他们只凭着对这地方道情“爱好”,同心同德尽力排演出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道情剧目八本十六会八出三十二个传统戏剧。

现在,在马莲滩村“道情”第四代传人王宏的全盘负责下,扩招50多人重新组建了马莲滩道情剧团。演员们在台上把手、眼、脚上的力气都用在了他们各自的角色的表演中,台下观众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演出拍手叫好。

马莲滩道情名气大振,成了周边十里八村的常客,每年大年初六,马莲滩道情剧团开始外出演出,直到春天备耕开犁。而秋收的喜悦激发了演员们再给父老乡亲送戏热情,年复一年。

王宏说,现在,剧团除在右玉县邻村乡镇演出外,还到相邻的平鲁、左云、凉城县乡村演出。他们的艺术唱在村民的心田,演员的精彩演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晋北好道情出自马莲滩”不胫而走。

“马莲滩道情”受重视

右玉县文化部门对“马莲滩道情”的发展非常重视,在村里成立了“马莲滩艺术学校”并派文化馆的老师进行排练。这让该团的演出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几年前,山西省林业厅工作组的几位同志到马莲滩村下乡蹲点,发现该村有深厚的(道情)戏剧底蕴。各方面的重视,让王宏重整旗鼓恢复剧团有了信心。短短几年,剧团把传统戏《曹庄杀狗》和《泥窑》搬上舞台,又成功地移植了《鞭打芦花》和《卷席筒》两出传统戏。

马莲滩村的村民把辛勤的汗水渗透到了艺术中,终于换来了人们的欢笑。2013年,山西省朔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为振兴马莲滩道情戏给剧团购置了演出用品。2014年10月,在《朔州市第五届小戏小品剧种展演》中,马莲滩道情戏《雷横磕枷》荣获嘉奖。在2016年朔州市举办《第七届舞台艺术‘山花奖’专题展演》时,以一出《刘全进瓜》获得满堂喝彩。

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近年来,马莲滩道情剧团坚持 “送戏下乡”。在右玉县海子滩六月六、六里庄村五月十三、高家堡村端午节、大瓷窑村春旄节、马营河村五神路、凉城四月八、中碾头村九月八、邓家村三月三等传统庙会中,马莲滩的庄户人无私地把他们的艺术奉献给了当地老百姓。

马莲滩道情剧团来源于农村植根于民间,经历了数起数落的坎坷。但她始终带着质朴的热情,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唱出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张明 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