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主要归因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据2006年《中国慢性病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每十万人之中,就会有150人因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这一数字使得脑血管疾病超越癌症,成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主要的诱因,占比超过了50%。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隐形杀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动脉疾病,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症,特征是在血管内部形成包含脂质、胆固醇、钙等成分的沉积物。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脂质代谢异常,病变始于动脉内膜。初期表现为脂质与复合糖类的聚集、出血现象以及血栓的产生,随后出现纤维组织的增殖与钙质沉淀,同时伴随动脉中层的退变及钙化过程,这些变化导致动脉壁变得坚硬且增厚,最终引起血管腔狭窄。因为这些在动脉内膜积累的脂质呈现出黄色粥状外观,故命名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类型和表现
1.缺血性:常见的类型包括颈动脉狭窄和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形成斑块,进而使血管腔变得狭窄甚至闭塞的过程。在狭窄程度未达到50%时,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一旦管腔狭窄超过50%,就会出现以下症状:突发的一侧肢体麻木或乏力,以及视力问题,如单眼视力丧失、视力模糊或完全失明。
2.出血性: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指由于多种因素作用下,颅内动脉血管壁出现局部薄弱,从而形成类似瘤状的突出,它并不是一种良恶性实体肿瘤,而是一种血管病变。颅内动脉瘤随时都有破裂的风险,特别是在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剧烈、过度劳累、头部剧烈摇晃、猛力弯腰、快速起身、饮酒过量、用力排便、提举重物、爬楼梯、进行性活动等情况下,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从而极易引发破裂出血。
三、什么原因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1.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动脉壁遭受过度的压力冲击,从而引发动脉内膜的物理性损害。这种损害使得血脂易于在动脉壁上积累,最终导致脂肪斑块的形成及动脉硬化的狭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血压,心肌梗死的风险可能会增加2到3倍,而脑卒中的风险则可能上升大约4倍。
2.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异常增高,从而增加了脂肪物质在血管内壁沉淀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导致斑块的形成以及动脉硬化的狭窄情况。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谢过程可能出现紊乱,这会导致负责运输脂肪的蛋白质(即脂蛋白)发生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脂肪在运输过程中更易于在血管内壁沉淀,进而形成脂肪斑块。
4.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能够损害动脉内壁组织,受损的内壁更容易吸附胆固醇,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脂肪斑块。此外,吸烟还能导致冠状动脉出现收缩和痉挛反应,减少血液流动。
5.心理压力大:人在心理压力过大时往往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这一生理反应会引起血压升高和心跳加速的现象,进而对动脉血管内壁产生不良影响。
四、如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持续进展,医学专家经由临床试验证明,间充质干细胞(MSC)能够应用于治疗诸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等病症,并促进其修复。下面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1.通过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来调整血脂浓度,进而降低斑块内的脂质累积。
2.转化为内皮细胞以加强内皮细胞的分化能力,提升这些细胞的活性,修复内皮功能。这种作用可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进程,抑制或清除斑块积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清除炎症细胞并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鉴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息息相关,干细胞具备的抗炎及免疫调节功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进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4.缩减斑块大小并增加其稳定性。该机制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5.干细胞还能支持造血机能,加快营养物质的交换速率,提升血管修复的速度,推动新生血管的生成。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戒烟限酒,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并保持均衡饮食。主动管理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一旦出现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重大并发症,应及时采取医疗措施。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不仅能显著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能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