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预防和治疗十分关键。尤其是对于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是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在这些预防措施中,药物治疗占据了核心地位。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常用药物,分析其作用机制及使用指南,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这些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二级预防中的常用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减少血栓的形成。尤其针对于已经经历过心肌梗死或中风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的血管通常更容易发生堵塞,从而引发新的心血管事件。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每天服用一次可以持续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有胃溃疡或容易出血的患者。因此,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合该药物的使用。
2、氯吡格雷:对于一些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如有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氯吡格雷是一种可行的替代药物。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止血小板聚集。此药通常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常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增强预防效果。这种组合疗法尤其适用于最近植入过支架的患者,因为他们的血管内皮更易形成血栓。尽管如此,氯吡格雷也有其副作用,如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二、他汀类药物
1、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
2、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指南:二级预防中,强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被广泛推荐。对于不同风险水平的患者,其起始剂量和目标胆固醇水平有所不同,通常建议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三、β受体阻滞剂
1、作用原理: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进而缓解心绞痛、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2、临床应用:对于曾经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二级预防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建议长期使用以获得持续的心血管保护。
四、ACE抑制剂和ARB类药物
1、ACE抑制剂: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收缩及钠水潴留,降低血压并减轻心脏负担。特别是对于伴有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ACE抑制剂能够有效改善预后。
2、ARB类药物:对于ACE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ARB类药物如氯沙坦、缬沙坦是理想的替代选择。它们能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发挥作用,具有类似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五、其他常用药物
1、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是冠心病患者用于缓解急性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它们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迅速降低心脏的负荷,缓解疼痛症状。虽然这些药物在长期预防中的作用有限,但在突发性心绞痛发作时,它们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因此患者通常会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患者应注意可能出现的头痛或低血压反应,并根据医嘱调整使用频率。
2、抗凝药物:对于有房颤或其他血栓形成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这类药物通过干扰凝血机制,防止血栓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进而降低中风或心肌梗死的风险。抗凝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监控下进行,特别是华法林,因其与多种食物和药物有相互作用,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调整药物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由于相对更为方便和安全,正逐渐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
总的来说,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涉及多种药物的合理组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每一位冠心病患者而言,依据个体化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预防效果。同时,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