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4年9月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新闻·综览 山西:守护历史遗产  筑牢安全防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守护历史遗产 筑牢安全防线

文物保护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制定出台了《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强化了文物保护的法律保障,同时将安全监管平台与巡查检查队伍有机结合,形成省、市、县、保护机构四级安全管理“一张网”,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力守住文物安全底线,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完好传承。

坚决遏制文物法人违法行为

文物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法人违法是危害文物安全的突出问题,整治文物法人违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事关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成效和文物事业的持续发展。

河曲县罗圈堡村是山西省明代长城重要点段,2022年9月,罗圈堡村引进本土民营企业投资主体,未经审批即实施罗圈堡村乡村振兴项目,在罗圈堡及其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实施了一系列开发建设,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被严肃问责。

榆次区猫儿岭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以来,猫儿岭墓群保护范围内共有21个项目存在越权审批和违规建设,该墓群原始地貌破坏严重,46名责任人员被追责问责。

针对文物法人违法案件问题,山西省出台相关规定,从事后向事前倾斜,推动文物行政执法关口前置,从源头上遏制文物法人违法行为发生,同时,健全完善文物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引入公益诉讼机制,让责任人员真正从制度和法律上受到触动和警示。同时还建立了执法巡查、案件督办、明察暗访、公示公告、通报约谈等工作机制,开创“省级督察、市县执法、社会监督、科技支撑”的文物行政执法新局面。

文物安全标准化管理是纵贯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的主轴线,今年1月出台的《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了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贯彻执行文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协调机制、依法督办查处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文物违法案件等责任;明确了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文物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执法巡查、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应急机制等责任;明确了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文物安全相关工作的责任;明确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打通文物安全责任“最后一公里”。

严防火灾确保文物安全无虞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美誉,古建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且自唐以来从未断代,研究价值极高。但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耐火等级低,榫卯式梁架结构四面通透,一旦起火往往形成炉膛风道,极难扑灭,所以防火是我省文物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平遥武庙是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的县保单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2019年5月,平遥武庙修缮工程施工作业人员违规使用液化气喷火枪,对正殿屋顶西南角的飞椽进行炭化做旧处理,致使木料引燃,继而引发火灾,正殿全部烧毁。事故发生后,平遥县纪委监委对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了问责处理。

“这些年的文物火灾有一个特征,电气火灾比较多,大概占到30%。因此,近年来我们在有计划地对文保单位和文博场所的线路进行全面检查。”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管延忠告诉记者,在文物保护上加大督察力度,组建义务消防队,组织开展火灾警示教育、消防法律法规教育、消防技能培训和消防演练,确保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消防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了防患于未然,山西省各级文物部门也加强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同时,加强了对文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消防安全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8月15日,暑假期间,早上8时,不少游客已陆续进城。平遥古城派出所社区民警郝晓威参加完交班会,像往常一样带领两名辅警对城内“九小场所”进行安全巡查。

记者跟随郝晓威的脚步,走进古城步行街。

“师傅,油锅炸东西很容易引起火灾,千万不能大意。”在一家客栈的餐厅,郝晓威叮嘱正在炒菜的厨师,随后,他仔细检查了灭火器的有效期,并吩咐客栈老板尽快配备防溅挡板。

“平遥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古建筑、经营户、居住户都很多。”郝晓威一边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一边告诉记者,人多隐患就多,加上很多古建筑都是木结构,小小火星就可能火烧连营。

“防火是头等大事,一点都不能马虎。”挨家挨户监督检查早就成为郝晓威和战友们每天的必修课。

平遥县现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其中各级文保单位143处,包括国保单位20处、省保单位14处、市保单位3处、县保单位106处,文物遗存集中丰富,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近年来,该县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全力以赴维护好平遥古城的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永续性。先后出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制定年度文物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印发《关于明确平遥县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基本流程和职能的通知》,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员的通知》,实现属地乡镇文保员直管。

同时,坚持高效能管理,先后成立古城消防队、古城旅游警察大队、“一城两寺”研究院、古城景区公司等管理运营机构,提升古城保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古城保护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违法建设联动查处,公安、交警、城管“三勤合一”联动执法等重大工作机制。

筑牢文物保护安全防线

2021年的那场洪涝灾害致使山西省多处古建筑受损,从晋城阳城大夫街土地庙护墙受损,到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从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到平遥古城城墙部分墙体坍塌……全省共有178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多种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部分构件损坏等情况。

洪涝灾害面前,很多网友一面为三晋民生祈福,一面为文物安全揪心。“关注暴雨中的山西文物”持续登上热搜,媒体也对山西古建筑保护给予密集报道,全社会表现出了对文物的高度关注。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平常情况下的保护难度尚且不小,遇到自然灾害则难度更大。正如文物部门相关人员坦言,许多山西古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千百年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洪灾等自然地质灾害能力脆弱。

也正因如此,严密的巡查监测、灵敏的反应机制、专业的修复手段就显得越发重要。山西省各级文物部门在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办法》的同时,针对本地实际,制定风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建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联合协作机制,统筹推进有关工作,并积极构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与自然资源、气象、地震、文物、文旅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实时监测、有效加固、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收集残件、及时抢救等,都是文物应急抢险工作的需要。”省文物局文物安全督查处处长王健介绍道,近两年,山西文物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抢险修缮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也在专题研究支持山西因灾受损文物抢险和保护修缮工作。

除了自然因素外,文物盗窃贩卖也是威胁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省曾经是文物犯罪活动的重灾区,为了不给犯罪分子非法倒卖文物留下可乘之机,省文物局不断完善文物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拍前审核、事中监拍及备案核查,并发布风险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开展应急处置。

文物安全工作是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凝聚合力、多方联动。省文物局加强违法犯罪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及时将违法犯罪线索向公安等有关部门通报,加强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和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建设,大力保障文物犯罪案件侦办。

据介绍,近年来,从线索移交、案件督办、现场勘查、文物鉴定、业务培训、情况通报等多个方面,各地公安机关与文物部门紧密配合,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长效机制,形成安全监管、风险预警、隐患处置全流程闭环,织密天罗地网。

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在我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我几乎每天都要上山看看,一天不看就不踏实。”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总控室,太原市公安局晋源分局晋祠派出所所长王春亮告诉记者,“一百年前的一场浩劫,让天龙山石窟造像流散世界各地。看到佛首的微笑再一次在天龙山绽放的时候,我们都流下了热泪。”回忆起护送天龙山佛首回归的场景,王春亮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带着感情守护好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责无旁贷”。每个接受采访的民警几乎都说过这样的话。

(据《山西日报》)

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巡检队伍出征仪式现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