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智慧中,脾胃被视为与情绪紧密相连的重要器官。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不仅关乎食物的消化吸收,更与人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脾胃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消化功能,更与我们的情绪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里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脾主思,而思由心而生。在现代社会,多数年轻人从事脑力劳动,思虑过多成为常态。过度的思虑会损伤脾的运化功能,脾气虚则运化下降,从而引发食欲下降、便秘、腹泻、饭后腹胀等症状。同时,忧虑、焦虑等不良情绪藏于心中,损耗心的气血,导致心血欠缺,进而影响脾的运化,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情况。
脾胃同居中焦,与肝胆相邻。从五行学说来看,肝属木,脾胃属土,土需木疏,土得木而达。如果经常生气发怒,易导致肝气郁结,而气机郁滞又容易造成血瘀、痰湿等有形之邪结聚,从而引发多种胃病,进而影响胃脘部的气血运行,导致胃脘部胀闷、疼痛等不适感。因此,人生气时,肝的疏泄功能就会失常,横逆犯胃,导致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下降、嗳气、呕吐、腹胀等症状,甚至容易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症。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到,“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会使气机郁结于中焦,形成脾胃气滞,进而引发一系列脾胃病症,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中医的这一观点。长期处于高压与焦虑状态,人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虽然能在短期内帮助我们应对紧急情况,但长期高水平则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尤其是肠道健康。应激激素会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进而引发肠道炎症、免疫紊乱等问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密切相关。
面对情绪对脾胃健康的潜在影响,中医提供了独特的调理方法。首先是情志调养,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思虑,是调理脾胃、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前提。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其次是饮食调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合理的饮食调养对于改善脾胃功能至关重要。应多食用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水果等。同时,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此外,中医认为“气血同源”,气血不足和运行不畅会影响到心的功能,心没办法好好地滋养神,就会出现抑郁、焦虑这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因此,脾胃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把药物治疗、食疗辅助和调节情绪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情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我们应当重视情绪对脾胃健康的影响,通过调节情绪、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维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让我们用心呵护脾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享受健康美好的人生。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