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先行步骤,对确保区域科学发展、合理布局等,发挥着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指导、服务保障等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勘查院,作为共青团中央授予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近十年来,找准公益性科技服务型地勘队伍定位,扭住“服务福建省全面推进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一时代新目标不放松,奋勇争先,久久为功,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贡献了地勘力量。
力求突破,深学争优
“作为85后,我有幸参与、负责了6个区调项目,见证121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一次次突破。与单位同进步、共成长、一起助力地方发展。”该队荣获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项目一、三等奖以及中煤工业协会一等奖的区调项目负责人江仁剑说道。
2014年,121队处于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被定为转型升级重点新领域。由于区域地质调查涉及对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加上福建省内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因此对该队区调工作零基础技术人员而言,学习新本领、新知识、区域地质调查能力等都是高难度的考验。正因如此,当时漳州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所有人,深感着单位信任和转型重担,心情既激动又忐忑。面对陌生的区调野外路线调查和剖面测量工作等重重困难,焦虑过、疑惑过,但是从来没有放松过、动摇过。在时任队总工程师郑富龙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野外工作组组长殷建国、姚修春的带领下,组员们勤学习、闯新路、勇探索,坚持边学边干,全面查找实施规范,咨询请教同行,邀请专家授课、实地指导。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和最终报告评审,实现了该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首战告捷。有了这次从零到一的经历,组员们基本明晰、掌握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2022年至2024年,福建1:5万晒口、书坊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开展遇到了新挑战-变质岩区。福建省变质岩的核心区在闽北地区,闽北地区变质岩的核心区在晒口福、书坊幅一带,调查区变质岩区面积达到65%。区内变质岩是省内最老地层,经历多期次的地质作用,岩石已发展中深层变质作用,原岩面貌已不复存在,加上单位在变质岩领域经验和技术存在较大不足,相应的困难相比之前区调项目更大。同为90后党员,项目负责宋平和技术负责胡霞兵,他们作为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21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获得者,为了不断拓展新领域技术水平,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共同承担此项目。项目设计阶段,他们便借鉴了省内以往变质岩领域的优秀地质成果资料,并积极向省煤田地质局地勘处区调专家、教授级高工黄昌旗请教变质岩区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工作技术方法,并形成了以变质岩分类命名为基础,深入调查研究变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变性变质特征、变质温压条件、变质时代及原岩时代等内容的总体思路。项目开展过程中,他们安排刚毕业的陈豫虎、陈建辉担任构造专题和侵入岩专题负责,积极向有工作经验的组员请教,并不断鼓励组员们加强理论学习交流、发扬地质工匠精神、共克技术难关。此外,组员们在省内当前的常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引入变质岩领域的新方法,比如侵入岩Sr-Nd-Hf同位素、变质岩石榴子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度计等。在组员们学用结合、大胆求新、小心论证下,攻克技术难题——变质岩区调查。最终晒口区调项目获得了野外验收、成果报告“双优”佳绩,且其部分变质岩新研究方法的应用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追求极致,敢为争先
十年磨一剑,匠心至初心。近十年来,该院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人员始终坚守“以匠心追求极致,以区调争先作为”的初心,从“门外汉”成长为“专家组”,从未满足于能做会做的目之所及,而是追求“专精特新”的心之所向。
2020年,该院承接了福建1:5万柘荣县、柏洋幅项目。由于柘荣县位于两省和五个县市的交界处,调查区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极为不便,高山、峡谷密布,最大高差可达1400m,路线起点和终点之间往往要翻越整座大山,大多时候天还未亮,组员们就要在睡眼惺忪中开启一天的辛劳之旅。他们白天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在调查区内攀登每一座山峰、蹚过每一条河流,一直忙到夜幕低垂才收队。野外,回到驻地简单用餐后,就抓紧时间进行技术交流、整理内业资料。遇到无法外出的恶劣天气,组员们也毫不停歇,而是在室内刻苦钻研区域地质调查规程规范,完善路线方法、做细资料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尝试改进创新,力争每个环节质量最优。时代不负争创者,成果垂青工匠人。柘荣区调项目不仅顺利地完成了848平方公里的地质填图、近200公里的剖面测量以及1730件各类测试样品,还赢得了野外验收“优秀”的好成绩和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成为福建省煤田地质局首个获评“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为后续同类项目开展摸清了“门道”,培养了领军型技术骨干。回首往事,项目负责人江仁剑自豪地说:“我们院是龙岩市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我们组大多是党员、团员,有闯劲、有韧劲、有干劲,肯定要当先锋、走前头、争第一。”
有了多战告捷的经验,该院2021年承接的福鼎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组组长童汉林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然而,作为队先进工作者的童汉林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带领项目组力求卓越、精益求精,联系更多专家莅临指导,前往更多区调项目组学习。在组员们的同心协力下,共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填图905km2、1:1万专项地质填图23km2,各类剖面测量169km等工作,重新圈定了测区地层分布范围,基本查明了测区火山机构类型、空间分布、叠置关系,基本查明测区构造格架、断裂带分布特征等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福鼎市松洋村一带的早白垩世火山碎屑沉积岩地层中发现木化石——硅化木,是福建省在闽东火山岩地层中首次发现硅化木。项目取得野外验收及报告评审“双优”的佳绩,是福建省煤田地质局、121队首个报告获评“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121队首个区域地质调查野外验收优秀、报告评审优秀的“双优”精品项目。此外,2024年福建1:5万福鼎市、前岐镇、彭坑、矾山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还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二十一届“优秀地质勘查报告一等奖”。这些都是121队70多年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善于争先创优的具体实践!
谋求发展,实干争效
“有些人把区域地质调查称为一项终日与高山深谷打交道的‘苦差事’。他们眼里这份既清冷又艰苦的工作,在我们心中是既光荣又幸福的事业。”现任福建1:5万山头关、茶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副负责人的陈清金动情地说道。
正如陈清金所说,为获得野外地质环境的一手资料,得到有应用价值的调查成果,五年来他主动坚守区调野外一线地质工作,每年坚持一半以上时间在野外,与荒野为伍,与寂寞为伴,多年野外工作锤炼和参与5个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战积累,使他感染着福建1:5万山头关、茶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员在条件艰苦的闽北乃至武夷山脉开展地质工作,务实高效地丈量着山头关的每一寸土地,用心观测每一块岩石的形态、结构、构造与成分,剖析地层的堆积规律,探寻地质构造的演变历程,力争项目获得“双优”的佳绩,为121队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福建1:5万大安、岚谷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区域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黄岗山,最高峰海拔高达2164米,最低海拔500米。生态环境优越、河流纵横交错、野兽频繁出没……成就了众人皆知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但是毒蛇、毒虫、狗熊等野生动物给调查人员造成许多安全隐患。院领导高度重视,任命有着福建浒州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等丰富经验,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中煤工业协会一等奖以及多次获得局、121队先进工作者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实战“老将军”——李雪平为项目组组长。怀着既要为地方服务,又要保组员安全的想法,李雪平抢在先、坐在前,项目开展初期,就带头跋山涉水、精心踏勘,为后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黄岗山山路蜿蜒于黄岗山大峡谷的崖壁间,曲折漫长。因山路颠簸及悬崖峭壁的险峻,组员们常常半路就晕车呕吐。到达山顶后,只能徒步前进。受海拔、气候等因素影响,山上常见的黄山松等植被大多矮化、胖身、侧枝繁密,想要穿行只能匍匐爬行。由于地形切割剧烈、高差巨大,往往前脚还在密林,后脚已临悬崖,身上多处挂彩。组员们每天凌晨5点起床,乘坐车辆在“搓板路”上颠簸,将近3个小时半抵达黄岗山山顶,一直忙到下午5点下山,常常一上车就累得沉沉睡去,晚上8点才回到驻地。面对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危险艰苦的工作环境,组员们没有一个叫苦喊累想后退,因为他们深知区域地质调查意义重大,不仅能为国家公园建设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关键线索,也能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为国家公园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想到能助力地方谋发展、促民生保安全,这些苦累,他们甘之如饴。
坚定如磐的初心、奋勇争先的行动,使该院取得了硕果累累的功绩。自2015年开始涉足区调以来,所承担的七个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地层、火山岩、侵入岩、构造、经济与灾害地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方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贯彻落实着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精神,大力弘扬着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勘查院区域地质调查人员,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山路上,奋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大道的最前沿,坚守着新时代地勘人平凡而伟大的初心,践行着地勘梦质朴而光荣的使命!
(郑露 房永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