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4年12月13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热点关注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春艳:

科学规划的践行者 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人

在城市化和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当下,城市规划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空间设计,逐步转变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工具、社会需求的协调机制以及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张春艳,作为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的总规划师,不仅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创新推动了这座国家直辖市的数字化转型;更是以中国城市规划领域深耕者的姿态,通过一次次标杆性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空间保障,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

破解山地城市难题:通信设施规划的突破

城市规划作为连接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的桥梁,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起到引领作用。它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空间格局,更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产业发展的效率。在众多关乎民生与城市未来的规划实践中,张春艳的名字因为一个项目而广为人知——《重庆市通信设施及廊道规划》。这个项目不仅是全国首个将通信设施系统性纳入法定城市规划的实践,更被誉为通信设施专项规划的“开创性工程”,在行业内引发了深远的影响。

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中国辖区面积最大,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重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更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络点。山地地形的特殊性为这座城市增添了魅力,被誉为世界上最魔幻的城市,但这也带来了通信设施布局的巨大挑战。在5G时代,基站密度需求比4G高出4倍以上,而重庆有限的土地资源、复杂的地形条件以及多方利益纠葛,使得高效科学的布局难上加难。

2015年以前,重庆的通信设施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基站选址往往依赖通信运营商自行协商,导致选址重复和资源浪费,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使得通信网络覆盖存在盲区。通信设施建设用地往往涉及开发商、政府和运营商的多方利益。移动基站选址难,通信设施重复建设,已建通信设施保护难。其实同样的困局在我国其它省市也存在。而单靠通信企业自发建设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法定的城市规划,从全局上进行科学统筹。2015年,城市规划专业团队和通信咨询设计团队携手合作,由张春艳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展了《重庆市通信设施及廊道规划(2015-2020)》规划编制工作。2016年规划编制完成,成为全国首个将通信设施系统性纳入城市法定规划的项目。该规划顺利实施5年后,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张春艳又带领团队对上述规划进行了修编,完成了《重庆市国土空间通信专业规划(2020-2035)》。

这一规划不仅填补了通信设施与城市空间布局衔接的空白,还彻底改变了通信设施建设的缺乏有效空间保障的状态。她带领规划编制团队通过科学的需求预测,综合分析人口分布、交通流量和城市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下不同业务场景对通信基础设施发展需求。通过对通信用户和通信业务量进行宏观和微观预测,精准匹配通信资源供给,合理布局以5G为引领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与实际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增强交通、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场景体验,实现场景空间化与空间场景化相互融合,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感受。

更令人称道的是,张春艳及其编制团队提出了“共建共享”的通信设施用地模式,新增通信基础设施共址规划建设。通过这一创新,数据显示,重庆累计避免了重复建设铁塔3.9万座,节约土地资源37.6万平方米,大幅降低了通信企业的建设成本,同时实现了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规划首次将基站建设需求写入土地出让条件,要求开发商在建设阶段为基站预留空间,为基站建设提供了合法合规的保障。张春艳及其编制团队更是将通信基站巧妙地与公园、绿地、桥梁等城市公共空间融合,既满足了技术需求,又保留了城市的美感,避免了视觉污染。

通过这项规划,重庆在5G建设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核心城区的5G信号实现了连片覆盖,每万人拥有基站数量达到29个,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重庆还建成了全国首个5G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为通信网络的管理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成就不仅使重庆成为西部通信枢纽,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这一规划的成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天津、山西及四川等地通信主管部门前去重庆考察,学习《重庆市通信设施及廊道规划》的创新思路与技术方法。《人民邮电报》等多家媒体在报道中高度评价了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称其对国内通信设施专项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通信设施及廊道规划》凭借其卓越的创新实践与显著的实施成效,荣获了2015年度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及2016年度全国优秀通信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全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标杆地位。张春艳作为项目负责人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前瞻的视野,将科学方法融入实际需求,用实绩展现了她作为城市规划领域创新者与实践者的卓越风采。

多领域的规划创新与实践

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城市规划践行和深耕者,在重庆这个承载国家战略与区域重任的关键城市,张春艳的规划实践远不止于通信设施,她的智慧更体现在多个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生态保护到绿色交通,再到社区更新,她主持并推动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各类设施的重大项目,有效助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她重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重庆市次级河流保护规划—梁滩河与虎溪河的保护规划》中,张春艳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提出了“全流域控制”的创新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河流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她不仅关注河流的污水治理,还将两岸的土地利用纳入统筹规划。例如,通过预留沿河绿地、规划生态走廊,减少了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同时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如今,梁滩河与虎溪河沿岸不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还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点区域。尤其是在梁滩河附近,建设了多个湿地公园和社区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态公共空间。凭借这一成果,梁滩河虎溪河保护规划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在城市规划中,她应变于新型能源的推广更替。面对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张春艳的思考同样走在时代前沿。她参与的《重庆市中心城区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强化空间复合利用,“构建1公里充电圈”,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绿色出行体验。规划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科学建模,精准预测不同区域的充电需求,规划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于该规划,2024年3月重庆市提出中心城区2025年建设超充站1340座,全力建设西部领先,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便捷超充生态,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规划新理念:从技术到民生的跨越

在闲暇时,张春艳喜欢研究厨艺,她深知好菜的秘诀:选材讲究,搭配合理,火候精准,甚至连摆盘都要别具匠心。她常说:“规划和做菜一样,需要大局观和细节感,既要满足基本需求,也要让人感到舒适和享受。”在她看来,规划就像烹制一桌佳肴,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还要让城市生活更有滋味。

这种细腻与用心贯穿于张春艳的每一项规划工作中。从技术到民生,她始终追求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和谐平衡。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她知道每一种“食材”在城市这道“大菜”中该如何找到最恰当的位置。她的规划,既严谨又充满温度,既关注数字模型的精确性,又不忘对城市居民生活感受的深切关怀。

从通信设施到生态保护,从绿色交通到社区更新,张春艳的规划实践,不仅一次次解决实际问题,更让城市充满了温度与情感。她用对城市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像一位别具匠心的大厨,烹制出一道又一道令人惊叹的“城市盛宴”。她的职业生涯,正如她亲手烹制的每一道菜,既饱含技艺,又充满心意,为城市未来带来一份独特的“风味”。(张黎 文/图)

张春艳女士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