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3月2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百草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岷县 守护“千年药乡”的“根”

春风漫过山岗,田野间到处是耕种的场景,而“千年药乡”甘肃省岷县5万多亩中药材种苗迎来了丰收,广袤的土地下埋藏着的是广大药农一整年的希望。

“苗子储藏、培育都是特别关键的,如果温度控制不好就会腐烂,药农种植的风险很大。”岷县中寨镇药农孙庭俊告诉记者。

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种苗培育需要土地轮作,传统生荒地育苗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加上育苗成本高、储藏要求高等因素给农民增收带来风险,也制约了产业发展。

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

在岷县西江镇当归育苗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的温室内,记者找到了答案!

“这个苗子就已经适合移栽了,8厘米以上,这个长度就可以了,大小也刚好……”岷县当归研究院新产品研发技术人员王新建拿着刚刚采挖出的当归种苗说。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让当归种苗长势良好,温室内一片葱郁。

“温室育苗在我县已经推广了三四年,炼苗阶段完成之后就移栽,抽薹率降低到10%以下,这个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王新建说。

“1万亩大田我们需要500亩土地的面积去育苗,但是现在我们在1万平方米的温室就可以解决。”岷县当归研究院新产品研发负责人刘鹏伟介绍,除了控制抽薹率,温室育苗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约土地资源。

作为工厂化育苗的雏形,温室育苗和穴盘式育苗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了可追溯。

“工厂育苗土地的节约率能达到80%以上,它的发芽率、成苗率都是特别高。每播种下去100粒的种子,我们至少可以能得到70株以上的种苗。”刘鹏伟说。

优质的中药材种苗是种植中药材最大的“底气”。孙庭俊今年计划种植40亩当归,全部选择温室种苗,理由就是抽薹率低、节约土地。

海拔3000米左右的岷县禾驮镇牛沟村的中药材合作社冷库储藏的当归种苗还在休眠期,就已经被种植基地订购一空。

“我们这里的气候适合繁育当归种子种苗,合作社去年销售了3000多袋当归种苗。今年预计要销售到将近3000多袋。种植大户对我的苗子相当认可。”岷县隆禾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虎珍说。

在中国当归城内,中药材交易区内人头攒动,药农们将一捆捆新鲜的中药材种苗整齐地码放在地上,等待买家前来选购。

“今年种了7亩多地,按照一斤37元卖了,一亩地好的话就刨六七百斤。目前刨了大概有3000斤,现刨现卖。前面刨的全部卖到理川镇,后面刨的我们这边市场开了就在岷县卖了。”岷县清水镇清水村药农杨治文说。

在市场上,除了本地药农,更多是来自外地的客商,他们都是奔着岷县中药材种苗品质而来。

“我们从临夏过来,准备收2吨多,岷县的药材种类多,价格合适,品质好。”临夏州临夏县客商张革命说。

岷县中药材技术推广站站长郎建军介绍:“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面积预计达到6.8万亩以上,建设集约中药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1100亩。”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的价格一路攀升,随之优质中药材种苗也成了“稀罕货”。

岷县全力推进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强化种子种苗市场交易监管,从源头上保证了种子种苗的品质。同时不断推进落实中药材保险政策,通过“政府补贴+个人投保”的方式,和愿保尽保的原则,按照中药材不同生长期进行理赔,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保证了农民收入。2025年,全县计划当归计划投保36229.2亩、党参计划投保22902.8亩、黄芪计划投保17182亩、总保费2405480元。

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守护千年药乡的“根”。岷县通过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共保存了112种中药材种质资源,发现、标记野生当归分布群落20多个,开展岷归1号、岷归2号等当归品种推广和优质种子种苗繁育,为今后中药材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从传统生荒地育苗到现代工厂集约化育苗,从靠天吃饭到每株种苗都有了保险,再到精量播种……近年来,岷县把发展壮大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产业当做中药材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来抓,先后试验成功了当归熟地育苗、温室育苗、穴盘式育苗、当归种子丸粒化等技术,并进行繁育推广,形成了适宜乡镇为核心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区,为建立工厂化育苗、设施化储藏、智能化栽培的中药材现代化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

岷县当归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继胜说:“未来将继续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研发投入,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岷县将依托‘千年药乡’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中药材产业高地,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邸文炯 曲婷婷)

正在晾晒的岷县中药材。安婷/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