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在广袤的陇东高原梁峁间,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法院木钵人民法庭的法徽始终闪耀着司法为民的光芒。这个扎根基层的审判组织,正以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注脚。
“法官同志,你可要为我做主啊……”随着一阵急促的拐杖声,右腿打着石膏的文某某满脸愁容地走进法庭,并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自己的事情。原告文某某是一名建筑工人,在为某某公司提供支模作业时突遇停电,被失控的电锯割伤右脚。面对用工方的推诿及医疗费无着落的困境,文某某的眼眶里充满了焦虑与愤怒。承办法官听后为文某某递了杯热茶,耐心倾听其诉求后,当即启动“庭所联动”机制,与用工方沟通,但文某某主张的赔偿金额与用工方同意赔偿的金额相差甚远,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此种情况,承办法官深知这类涉民生案件,一纸判决易,传递司法温度难,调解才是解开矛盾的关键钥匙,必须啃下调解这块“硬骨头”。
三次调解,三种策略。首次“背对背”沟通,法官化身“法律顾问”,为双方当事人核算赔偿金额;二次“点对点”协商,特邀司法所干部及村干部,以乡音乡情消弭对立情绪;三次“多对多”调解,村干部搬出“工友情”、“企业誉”两本账,让双方权衡利弊,最终促成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和解。当文某某收到用工方三万余元赔偿款时,他颤抖着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把理讲透了,把情说暖了,虽然少了钱,但我心里舒坦!”
木钵人民法庭坚持“司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坚守民生至上,架起了联系基层群众的“连心桥”。在这里,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交相辉映,绘就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壮美“枫”景。
(据环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