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生态养鸡既能提升蛋品品质,又可实现种养循环,但科学的场地规划与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陕西华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服务专家宋战胜系统梳理了山地放养十大核心要点,助广大养殖户在自然与现代养殖技术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一、选好品种
应选择适应强、群居性强、耐粗饲的优良蛋鸡品种。
二、做好场地建设和规划
1、选好放养地:放养地要和农业种植、果蔬栽培用地有一定的自然隔离,面积足够,且地面有丰富可被鸡群采食的植物,同时有稀疏可以遮阴的灌木或乔木植被。
2、搭建栖息棚舍:栖息棚舍要搭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地质结构稳定,遭遇暴雨或者洪水不会形成较大灾害的地方。棚舍面积足够能容纳所有鸡群进行夜间休息、遮风避雨。
3、设置补饲和饮水场地:在棚舍内和放养活动场地的不同位置设置饮水池,保证鸡群随时能喝到较为洁净的水,在棚舍内和棚舍外设置补饲台。
4、设置产蛋箱:在棚舍内或者棚舍外避雨的地方设置足够多的产蛋箱,以便鸡群产蛋和收蛋方便。
5、设置照明设施:在棚舍内或者棚舍周围设置照明设施,用于给产蛋鸡进行补光。
6、设置通风和保温设施:棚舍应具备保温和通风设施,为蛋鸡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提高饲养效率和质量。
三、鸡群驯化
鸡群进入放养地后,要进行5-7天的适应性驯化,使鸡群熟悉环境,知道外放和归巢时间,防止走失。
四、科学放牧和轮牧
根据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设置放牧时间,避免冬季鸡群受冷和夏季受热,一般遵循“夏放长,冬放短,春秋两季不用管”的放牧原则;对食物源比较充足放养场地,要进行分区域轮牧,以便更高效的利用食物资源。
五、科学补饲
根据鸡群生产状况和放养地食物供应情况进行适当补饲,产蛋鸡要每天补饲含有钙磷的全价饲料或者在活动场地投放可以补钙的石粉颗粒;一般遵循“补谷不补豆,晚补早不补,冬补夏不补,春秋适当补,雨雪天气全天补”的原则。
六、科学补光
产蛋期的鸡群要保证有16个小时的光照时间和不低于12勒克斯的光照强度的照明,这样才能保证鸡群有相对比较高的产蛋率。
七、健康预防
定期进行栖息棚舍、放牧活动场地环境、饮水池、补饲台的消毒,且定期进行疫病防治、体内外驱虫,确保鸡群健康。
八、关注天气变化
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再有大风、大雨、降雪气候出现时,要及时将鸡群赶回栖息棚舍或不进行放牧。
九、防止兽害
野外放养场地要防止鹰、黄鼠狼、狐狸等鸡群的侵袭和造成强大的鸡群应激现象。
十、防止中毒和投毒
放养场地内不能有有毒的夹竹桃、曼陀罗、洋金华等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的植物生长,以免鸡群误食引起中毒;和农业种植、果蔬栽培用地离的比较近的放牧场地,要防止农作物和果蔬喷施农药随风飘落放牧场内引起农药中毒,同时也要防止人为投毒造成鸡群中毒。
现代林下养鸡已突破传统粗放模式,通过环境智能调控与精准饲喂管理,既能保留山地鸡蛋的风味特质,又可实现规模化安全生产。广大养殖户要深入研究养殖要点,从而实现增产增收,保障林下鸡群的健康状态,带动农业、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