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科,我们深知器官移植手术对于患者生命延续的重要意义。然而,移植后的感染问题,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常常成为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深入探讨器官移植后呼吸道感染的防治策略,为医患双方提供一份实用的“防治秘籍”。
器官移植患者:呼吸道感染高危人群
器官移植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身体排斥移植器官。但免疫抑制剂在抑制免疫系统攻击移植器官时,也削弱了患者自身免疫防御能力,使其成为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入侵呼吸道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可器官移植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受抑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快速有效抵御病原体,呼吸道感染风险大增。
器官移植手术的创伤及术后恢复过程,会让患者身体整体较为虚弱,呼吸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加之术后可能长时间住院,医院环境存在各种潜在病原体,与他人接触也增加了感染机会。
常见呼吸道感染类型及其危害
细菌性肺炎
这是器官移植患者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侵入肺部引发炎症,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细菌性肺炎可能迅速发展,引发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统计显示,约30%-50%的器官移植患者术后会发生细菌性肺炎,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率达20%-50%。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以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CMV)、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最为常见。流感病毒感染多在流感季节,患者会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还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对隐匿,可能在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引发间质性肺炎,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仅直接损害呼吸道,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其他病原体感染几率。
真菌性肺炎
器官移植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体内菌群失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常见致病真菌有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性肺炎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低热、咳嗽、咳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病情进展缓慢且难治愈,容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防治秘籍:多管齐下保健康
预防措施
1.生活环境管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定期清洁消毒,减少灰尘、霉菌和细菌滋生。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病原体,尤其在雾霾或流感高发季。患者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必须前往要戴口罩。
2.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养成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的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咳嗽或打喷嚏用纸巾捂住口鼻,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等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3.疫苗接种:在医生指导下,器官移植患者可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每年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巨细胞病毒血清学阴性受者,若供者为阳性,可考虑预防性用抗病毒药物或接种相关疫苗(部分疫苗处于研究阶段)。接种前要告知医生器官移植情况和用药情况,避免疫苗与免疫抑制剂相互作用。
4.合理用药:严格按医嘱按时服用免疫抑制剂,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使用其他药物时也遵循医嘱,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产生或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方法
一旦器官移植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敏感抗生素,足疗程用药,避免过早停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用抗病毒药物,如针对流感病毒用奥司他韦,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等。真菌性肺炎用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治疗周期长,患者要耐心且依从治疗。
2.支持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促进身体恢复。饮食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病情较重、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呼吸支持治疗,如吸氧、无创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维持呼吸功能稳定。
器官移植后呼吸道感染虽挑战严峻,但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能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每位器官移植患者都重视呼吸道感染防治,在医生指导下守护健康。发进展,为移植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通过不懈努力,共同推动移植医学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