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4月16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学术论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屏竞争下中国广电重庆公司的生存困局与分龄化路径探索

□ 作者 □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彭文倩

随着智能手机终端和普及和移动化阅读时代的到来,用户媒介使用场景从单一电视大屏向“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的多屏生态快速迁移。根据《2024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民使用率98.3%。202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435分钟;移动端网络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87分钟,超过3小时。这表明,伴随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用户注意力从固定的大屏正转向移动端,传统电视媒体面临挑战。作为重庆本地传统企业的代表,中国广电重庆公司在多屏生态下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该公司前身是重庆有线,2021年根据国网整合政策要求,中国广电成为拥有5G牌照的第四大运营商,但对于其他三大运营商来说,其在通信业务板块的发展存在天然的短板,目前仍依赖于传统固网业务,以机顶盒的直播传输和点播业务为主。智能手机、平板、网站、智能电视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日益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广电传统媒体基于机顶盒业务的单向内容传播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广大用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甚至IPTV、OTT等平台凭借其网络优势和交互功能快速抢占有线电视的市场,加速了有线电视用户的流失。在新媒体、新科技、新智能、新商业模式构建的大环境下,中国广电面临着传统固网业务与家客业务规模减小、用户流失、行业发展受限的困境。

一、注意力资源竞争:广电新媒体的生存困境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进入了移动化阅读场景时代。移动化是指移动设备对社会渗透和全面发挥作用的过程。以移动终端的用户超过PC端用户数量为标志,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移动社会。在新媒体多屏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广电重庆公司面临着用户流失、平台传播力弱化、新媒体矩阵构建困难等挑战,传播声量小,形成生存困局。除原重庆有线的老年用户习惯于通过直播和大屏获取资讯外,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注意力进一步被小屏所瓜分转移。“Z世代”群体(1995-2009年出生)用户更倾向于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公司大屏端业务因缺乏原创内容与互动玩法,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同时,行业开放市场化竞争以来,重庆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纷纷入局电视端业务,依托通信业务捆绑策略与大屏联动,瓜分了原有线电视的用户。广电有线机顶盒因功能单一,网络速度慢,5G业务发展不成熟,逐渐被边缘化,市场化竞争也进一步挤压了有线电视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传统的新闻媒体机构在新媒体转型上有不错成就,比如重庆本地的“第1眼TV”打造了重庆本土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而中国广电重庆公司是内容聚合型平台,与专业新闻媒体平台相比,其新媒体账号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存在天然劣势和差距。为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该公司也陆续开通了各平台新媒体号,但其账号用户主要依赖于原有线的用户,用户的积累也多得益于线下营业厅的推广,或用户对业务和功能性的需求。对非用户群体来说,无关注其账号的理由,导致其账号影响力小。目前公司的新媒体矩阵初步搭建,但各账号的功能定位存在重复和不清晰的问题,甚至有些账号的内容与公司业务无关,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另外,公司的账号主要用于做平台媒资的宣传和活动的推广,所发布的内容有针对性和局限性,非用户群体关注度低。而该公司并不是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仅是电视内容的传输者,缺乏深度新闻与垂直领域内容,账号活跃度远低于重庆本地自媒体和专业新闻机构。

二、用户流失危机:“银发群体”与“Z世代”双重流失

“银发群体”作为传统广电媒体的核心受众之一,占比大,用户忠诚度较高,近年来也出现了流失的趋势。一是随着技术的革新,电视页面功能和操作日渐复杂,平台点播收费节目多,不符合老年用户的需求。二是老年垂直类的养生、戏曲类内容供给不足,导致部分老年人用户转向短视频平台的“适老化”专区。三是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中国广电重庆公司的老年用户群体必会逐年减少,对新用户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平台整体用户规模的下滑。对于年轻群体来说,虽平台有上线“电竞专区”“B站”等互联网专区,但其内容更新速率和完整程度远不及移动端。平台头部版权节目也无法与各大视频网站相比,内容创新性和供给不足。“Z世代”对互动功能(如弹幕、打赏)与社区归属感要求较高,而广电平台仍以单向传播方式为主,并不符合年轻人需求,难以获得年轻人的注意力。而其新媒体账号主要用于平台节目和活动推广,与年轻用户的兴趣和日常关联不大,无法获得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加深了用户流失危机。

三、内部资源制约:广电新媒体发展受阻探析

中国广电重庆公司通过直播频道落地传输和采购分成模式引进点播媒资,以此聚合“直播+点播”的视频内容,是视频内容的聚合和呈现者。其原创能力生产的基础薄弱,公司内部点播内容库中独家版权远远低于互联网专业视频网站。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直播,但目前除老年用户和部分中年用户外,大部群体日常对于直播的需求是不足的,特别是年轻人对于直播频道的收视需求低,更倾向于移动端的短视频内容消费。原创内容生产能力的缺乏也表现在新媒体平台上内容生产的后继乏力,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无法提供优质原创内容的持续供给,也难以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声量。

多屏竞争的环境下,想要布局新媒体平台,建立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必不可少。但作为传统国企,企业面临着人员供给不足的矛盾,一是内部员工整体年龄偏大,新媒体人才短缺,对新媒体运行逻辑和营销推广等新兴领域认知滞后。二是专业化新媒体团队的缺失,公司内部虽名义建立了新媒体中心,但缺少专业的新媒体运营,现有员工知识体系更偏于传统广电业务,这导致公司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突围,在多屏生态中竞争力被严重削弱。虽然公司为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在新媒体渠道建设上有初步探索和实践,但对于各新媒体平台定位模糊,未能厘清各平台目的与功能,以至未形成系统性的新媒体矩阵。例如,移动端开发了小程序和客户端APP,均有充值的功能,两者存在一定的功能重复,导致了资源分散和传播力不足。虽然小程序主打大小屏联动,可以进行手机推屏、双屏互动等功能,但是该平台建设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且功能定位较混乱,效果并不如预期。而客户端的内容还有移动版权的观看,但其内容库资源陈旧,体量不足,无法与专业视频网站相比。关于APP的定位问题,公司也未能清晰界定APP的功能定位,以至于用户使用率和下载率低。同时还存在部分账号定位混乱的问题,比如抖音账号“渝乐课代表”内容以重庆本地明星资讯为主,与公司业务联系不大。原官方抖音账号内容以重庆美食探店为主,与业务无关联,目前已经停更。内部建设上,公司从市场部和内容部两个业务条系均有建设新媒体平台,导致部分账号重复,未能从顶层进行全媒体品牌的建设与设计,削减了品牌传播力,未能形成差异化IP。

四、分龄化传播:核心用户流量的价值挖掘

当前,中国广电重庆公司的用户结构呈现显著的“分龄化”特征,呈现“一老一小”的态势,以银发群体(55岁以上)与少儿用户(12岁以下)为核心构成双驱动力。平台的老年、少儿用户占比大,用户黏着度高,特别是银发群体依托有线机顶盒的直播模式形成了稳定收视习惯,用户平台的使用习惯相对稳定。而少儿用户在平台呈现活跃度高,付费意愿强的态势,多依赖于中年群体进行内容消费。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年群体”是平台的主要付费人群,电视资费的选择、缴纳由该群体承担,且他们对于看电视也有较强的需求。在年轻用户持续流失的背景下,企业需聚焦“分龄化”策略重构用户粘性,针对“银发群体”“少儿用户”和“中年群体”打造家庭联动的场景进一步挖掘流量。

针对忠诚度较高的老年群体,可对电视进行适老化交互设计改造,推出专属的“长辈模式”。例如,放大字体和图片,突出直播栏目的位置,简化操作流程,开发定制化的老年类节目,更要紧跟政策进一步推进“双治理”,提升用户体验。由于老年人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可利用中国广电重庆公司的分公司组织架构,推进地方业务的宣传,加强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合作,提高老年群体对广电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度。中年群体(35-55岁)作为家庭决策核心,是消费的主体人群,少儿用户在平台的活跃度高,消费多依赖于父母。中国广电重庆公司应充分挖掘以家庭场景为核心的亲子用户群体在内容方面的需求,比如家庭教育、亲子成长、少儿教育、健康管理、职场技能提升等内容,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内容与服务,进行垂直内容的开发。依托中年用户较高的移动端使用能力,开发大小屏跨屏互动功能,实现多端内容同步与互动。通过“内容精准供给—技术体验升级—家庭关系赋能”三重策略,为多屏竞争下的用户留存提供支持。“Z世代”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低,对大屏需求小。为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可以和重庆本土化明星进行合作开发独家线上资源,吸引年轻人回归大屏。此外,公司的新媒体平台账号应以功能型和资讯型为主进行建设,基于大屏内容功能延伸和内容宣传进行新媒体矩阵构建。平台重点建设中年人常用的微信和视频号,挖掘核心流量,构建品牌传播力,通过分龄化传播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用户流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