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4月1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市场法治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化学困生之小学高年数学生活化教学“三步”操作法

□ 作者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第一小学 石明珺

由于我校学生的随迁子女占比较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随着年级升高,学习难度加大,部分学生渐渐变成了学困生。本文基于小学高年数学学困生面对学习内容个体差异大、难以建立学习兴趣、转化学习兴趣难度大的学习现状,具体从问题出发、从任务出发、从应用出发,归纳出有助于转化学困生的生活化教学“三步”操作法,对于激发与转化小学高年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提升与巩固其学习能力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有效助推学困生自我实现。

一、从问题出发:关注个性化需求,思考生活化问题——激发兴趣

(一)课前结合具体学情,设置生活问题

第一步,课前结合课例的教学目标,查找学困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等内容;第二步,引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信息,做好课前准备;第三步,设置生活化导入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一课,课前请学生在桌面立起数学书,把文具盒放在书后。出示问题“不准移动位置,能否看见文具盒?能想出办法看见文具盒吗?”

(二)课上使用数学语言,叙述生活事件

第一步,课上引入数学问题感染学困生;第二步,学困生使用数学语言叙述生活事件;第三步,体验数学语言的功能,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一课,课上提问“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体?设计优点是什么?”学困生叙述知识点与生活事件的联系,例如擀面杖使用安全、更适合手握;工业用桶容易滚动、方便工人搬运等。

(三)课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第一步,课后设置观察生活环境的个性化问题;第二步,学困生带着问题感受数学与多个学科的密切联系,体会基础学科的作用;第三步,养成有意识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一课,学困生对“按一定比例交换所需物品”的教材情境较陌生。教师出示生活化问题“今天升旗手在学校升旗,你能帮她测量旗杆高度吗?”课后指导学困生运用旗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的知识点实地测量,加深了学困生对解比例意义的理解运用。

二、从任务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情境探究任务——兴趣转化,提升能力

(一)利用直观生活化情境串连课堂

第一步,依据新授阶段学困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捕捉生活化情境;第二步,将情境具体分类,例如新闻报导式、生活事例式情境等;第三步,结合情境类型开发内容,学困生联系实际思考,转化学习兴趣。例如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三)》一课,教师捕捉到教材情境,针对学困生以生活事例式情境进行开发。课上播放学生在超市买促销零食的视频,再出示结算实付金额,提问“超市促销活动全场六折,实际付了12元。你知道零食的原价吗?”部分学困生解决问题时感知到困难,再提示用方程、图形表示“六折”。通过找出等量关系,求出零食原价,使新知学习转化为自身求知欲。

(二)借助具体生活化任务主动探究

第一步,依据生活化情境内容设定具体生活化任务;第二步,学困生依据生活经验主动探究解决生活化任务的策略方法;第三步,借助数学活动运用策略解决任务,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课上设计生活化任务,请两位学困生分别测量两张大小不同圆形卡片的周长,看谁量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从而发现两张卡片的面积大小不相等。教师带领学困生分组测量出圆形卡片的直径,计算不同圆片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在测量中感知圆的周长,进而估测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大致关系,为后续学习计算公式做铺垫。课后安排数学活动,测量车轮、树干的周长等。通过亲自动手,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锻炼了学困生的操作能力。

三、从应用出发:联系生活,在应用中解决问题——巩固能力

(一)深入生活,发现问题

第一步,学困生基于生活实际引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第二步,根据数学问题深入调查;第三步,归纳总结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成因。例如学困生引发了学校附近多个书店为了方便学生需要还是单纯盈利的思考,提出问题“书店打折销售会亏本吗?”利用周末实地调查得到书店收入相关因素及影响书店盈利的具体原因。最后归纳总结,结合实际思考到哪个书店购物更合适。

(二)自主探究,应用反思

第一步,结合生活问题的多样性,设计联系生活并易于接受的探究内容;第二步,学困生自主探究结果;第三步,运用掌握的知识点在应用过程中反思,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例如学困生全面学习三角形的特点后,课后创设修桌椅、制作风筝等实践活动。将生活经验同知识点有机融合,学困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四、结语

综上,“三步”操作法在不同教学环节实现生活化教学,有效缓解了学困生的畏难情绪,从学困生的视角思考与研究实践,符合认知建构。此法激发了学习内部诱因,真正适应学困生的成长,符合现今的育人规律,深入实施将有助于转化小学高年数学学困生,使其终身受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