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筠连县白荆坝现代农业园区的玻璃大棚里,一场“农业科技秀”正在上演——四层楼高的钢铁巨架缓缓转动,上千个秧盘如同坐电梯般上下穿梭,嫩绿的秧苗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舒展身姿。这个学名为循环立体式育秧床的“大块头”,正在颠覆人们对传统育秧的认知。
4月12日,走进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数字化育秧中心,四米多高的循环立体式育秧床,如同一个“大电梯”,率先映入眼帘。秧盘在齿轮带动下循环往复,每个“楼层”的秧苗都能定时晒饱阳光浴。
“以前秧苗只能趴在地上晒太阳,现在住上电梯房啦!”技术员打趣介绍,这样的立体设计让空间利用率翻了好几倍,一批次能培育1.6万盘秧苗,足够种满800亩稻田。
机器手臂麻利地填土、洒水、播种,整个育秧过程像极了工厂流水线,不到1小时就能完成1200盘秧苗的制作。这些秧盘随后被送进恒温恒湿的催芽室,36小时后萌出嫩芽,接着就搬进“立体公寓”,开启日光循环模式。通过手机APP,工作人员能随时调节温度、光照和营养液,就像给秧苗订制“养生套餐”。
育秧中心运营部负责人叶松介绍,相较于传统育秧方式,智能化育秧技术能够显著减少气候和土壤等因素对水稻育秧阶段的影响。在稳定且可控的环境下集中培育秧苗,其出芽率高,并且能实现25天左右的快速出苗移栽,相较于传统人工育苗要提前15天左右,不仅节约了育秧成本,还大幅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
满负荷状态下,中心一批次能培育16000盘秧苗,能满足约800亩机插水稻田的用苗需求。更妙的是,立体栽培让秧苗长得整整齐齐,就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插秧机用起来特别顺手。记者了解到,中心生产的首批7000盘秧苗已整装待发,即将移栽到350亩高标准农田。(袁宇君 张必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