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因幻听、妄想等阳性症状,或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被关注,然而,认知症状这一更隐蔽却影响深远的核心症状却往往被忽视。它如同一道“隐形枷锁”,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路途异常艰难,其危害甚至比阳性症状更为持久。
1.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真面目”
认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记忆力下降。日常琐事记不住,甚至会忘记吃药,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或工作时无法专注,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而分心,导致效率低下。
第三,逻辑思维混乱。阅读书籍时抓不住重点,说话时缺乏条理,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四,执行能力差。不会规划生活,像买菜、管理财务这类日常事务都难以胜任。
第五,情商降低。难以察言观色,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没眼力见”,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
有些患者在发病前学习效率骤降、注意力涣散,常被误认为“不努力”或“多动症”。治疗后,虽然幻觉、妄想消失了,但患者依然无法独立生活,甚至无法理解电视剧的剧情,生活仍受到极大困扰。
2.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杀伤力”
认知损害对生活的影响远超想象。约30%的患者表现为
无法独立生活,因认知问题无法独自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如做饭、洗衣、按时服药等。漏服药物是复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多次复发会进一步恶化病情。
仅10%的患者能同时达到症状缓解和功能恢复。80%的患者即便病情稳定,也难以胜任工作或学习,难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家属需要长期监督患者生活,承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患者认知损害越严重,家属的照料负担越大。
数据证实,认知损害是预测患者生活能力的最可靠指标”,其影响是阳性症状的2 - —3倍。例如,中度认知损害患者的住院风险比轻度患者高85%。
3.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总被忽视的原因
第一,症状隐蔽。患者早期表现为“脑子一片空白”“效率变低”,容易被归咎于为性格问题或生活压力,难以引起重视。
第二,阳性症状更“抢戏”。幻听、妄想等表现更外显,医生和家属会优先关注这些症状,而对认知症状的存在有所忽视。
第三,缺乏评估工具。缺乏简易实用、可操作性强、较为统一权威的认知评估工具,不能有效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客观评价,无法对改善认知功能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评估。
第四,治疗困境:。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针对的是阳性症状,对认知改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的思维迟缓症状,使得医生在治疗时不会过多关注患者的认知损害问题。
4.患者和家的防治措施
第一,早期识别信号。若出现持续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社交能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有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青少年期的认知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第二,患者就诊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具体症状,如“我总忘记吃药”“看不懂说明书”等,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第三,康复训练干预。加强认知矫正训练,通过程序任务练习,改善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升认知水平。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学习规划购物清单、管理零花钱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心。
第四,家庭支持策略。家属可以使用便利贴提醒患者服药,用流程图分解复杂任务(如坐公交),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日常事务。避免批评患者“笨”或“懒”,这些表现是疾病所致,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5.给医生的话:从“聊家常”开始
建议医生问诊时应多问几句,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
比如, “最近能自己买菜做饭吗?”“看电视剧能跟上剧情吗?” “工作时会不会经常走神?”,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患者的认知困境,为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重要线索。
6.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不应止于“消除幻觉”,而是更要帮助患者挣脱消除认知损害的束缚带来的负面影响,打破隐形枷锁。早期关注、科学干预,才能让患者真正回归高质量的生活。请注意,认知症状不是“不努力”,而是疾病的一部分。接纳现实、积极应对,是迈向康复的第一步。
(作战单位: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