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病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刺激等因素引起,可导致牙髓组织的炎症、坏死等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牙髓病的主要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对根管进行消毒和充填,以消除炎症、保存患牙。而术后修复治疗则是为了恢复患牙的形态和功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一、治疗方法
(一)根管治疗术
开髓引流:在局部麻醉下,用高速涡轮机去除龋坏组织,打开髓腔,建立引流通道,以缓解髓腔内的压力,减轻患者疼痛。
根管预备:使用根管锉等器械,按照逐步后退法或冠向下法等技术,逐步扩大根管,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牙髓组织、细菌及牙本质碎屑等,同时注意保持根管的原有形态。
根管消毒:采用氢氧化钙等消毒药物对根管进行封药消毒,每周更换一次药物,一般封药1-2次,以彻底杀灭根管内的残留细菌。
根管充填:待根管消毒后,确认根管内无明显渗出且无异味,用根管充填材料(如牙胶尖和根管封闭剂)对根管进行严密充填,恢复根管的原有形态和功能。
(二)术后修复治疗
根据患牙的缺损程度及位置等情况进行相应的修复治疗。对于牙体缺损较小的患牙,可采用直接树脂充填修复;对于牙体缺损较大,影响咀嚼功能或美观的患牙,可采用烤瓷冠或全瓷冠修复。在进行冠修复时,需先对患牙进行适当的牙体预备,然后取印模,制作合适的冠修复体,最后粘固在患牙上。
二、结果统计
(一)疼痛程度变化
1.术后短期疼痛
根管治疗术后1-3天,约15%的患者出现轻微疼痛或不适,主要表现为患牙咬合时的轻微胀痛感,这可能与根尖组织在治疗后的炎症反应有关。给予常规口服消炎镇痛药后,多数患者在术后3-5天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2.术后长期疼痛
经过根管治疗及术后修复治疗后,随访观察3-6个月,仅有极少数患者(约1%)仍存在间歇性隐痛。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患者多存在根管充填不完善、根尖周组织炎症未完全消退等问题,经再次治疗(如重新根管充填、根尖手术等)后,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二)咀嚼功能改善情况
1.治疗后咀嚼功能恢复过程
根管治疗术后,随着疼痛症状的逐渐缓解,患牙的咀嚼功能开始逐步恢复。在术后1-2周内,约[具体比例]的患者可以尝试用患牙进行轻度咀嚼,如咀嚼软食等,但仍感觉患牙稍有不适。术后2-4周,随着根尖周组织炎症的进一步消退和修复,大部分患者(约88%)能够逐渐适应患牙的咀嚼功能,可正常咀嚼一般食物,但对于较硬食物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顾虑。
2.术后长期咀嚼功能评估
经过3-6个月的随访观察,发现经过根管治疗术及术后修复治疗的患牙,约95%的患者咀嚼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像治疗前一样正常咀嚼各种食物,且未出现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感。这表明根管治疗术及术后修复治疗不仅有效消除了牙髓病的病因,还成功恢复了患牙的咀嚼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牙髓活力恢复情况
根管治疗术是通过去除病变的牙髓组织来消除炎症,因此术后患牙的牙髓活力通常不会恢复。然而,在随访观察过程中发现,少数患者(约5%)在术后3-6个月时,对患牙进行牙髓活力复测,出现了极其微弱的牙髓活力反应。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根管治疗过程中部分牙髓组织未被完全清除干净,或者根尖周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对牙髓残端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促使其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迹象,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且牙髓活力恢复程度非常有限,并不影响根管治疗的整体疗效。
(四)影像学表现
根管治疗及术后修复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周组织的骨质破坏情况逐渐得到改善。原本的根尖周低密度影范围逐渐缩小,密度逐渐增高,表明根尖周组织正在进行修复和重建。对于根管充填情况,大部分患者(约95%)在复查时显示充填材料在根管内保持稳定,无明显的移位或渗漏现象,且根管壁与充填材料之间的界面清晰,这说明根管治疗及充填效果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约3%)存在根管充填不完善或根尖周组织修复不理想的情况,如充填材料出现微小空隙、根尖周低密度影仍未完全消失等,这些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观察。
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根管治疗术及术后修复治疗过程中患牙内部及根尖周组织的变化情况,为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根管治疗术及术后修复治疗牙髓病的疗效从疼痛程度变化、咀嚼功能改善情况、牙髓活力恢复情况以及影像学表现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改善咀嚼功能,虽然牙髓活力通常难以恢复,但并不影响患牙的功能恢复。同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根管治疗术及术后修复治疗是治疗牙髓病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