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5月1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学术论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 作者 □ 沈阳师范大学 杨溪林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在思想和行动上会有较以往不同的表现,而这个时候的学校也处在文化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考试、升学等压力作用在心理形成和发展中的青少年,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复杂化及网络信息冲击,中学生群体中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现象频发,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稳定和未来人才储备的重要保障。如何突破现实困境,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新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正值青春期,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关键塑造期。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学业压力、家庭矛盾和社会竞争,避免因心理失衡导致的行为偏差或极端事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通过心理素养的提升,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社会层面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若未及时干预,可能演变为公共卫生危机,影响国家未来人才质量和社会稳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个人成长的“护航者”,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二、新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不足,将孩子的情绪低落归因于“矫情”或“不努力”,甚至拒绝配合学校的干预措施。例如,某中学曾发现一名学生因家庭暴力出现自残倾向,但家长坚持“家丑不可外扬”,阻挠心理咨询师介入,导致问题恶化。社会层面,社区心理健康资源匮乏,公益性心理咨询机构数量有限,且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虽承担主要教育责任,却因缺乏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衔接,难以构建完整的干预链条。

三、新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突破学校单一主体的局限,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常态化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可设计“家校心理共建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长会、家访等常规活动中。例如,每月组织家长参与“情绪管理训练营”,由心理教师设计亲子互动任务,如“家庭情绪日记”,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记录每日情绪变化并分析触发因素,逐步培养家庭内部的情感沟通习惯。同时,学校可联合社区开发“心理健康实践课”,邀请社区工作者、心理志愿者走进课堂,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户外拓展等活动,在真实社交场景中锻炼抗压能力。

为强化协同效能,学校需建立“心理健康资源联动平台”。例如,某中学开发线上平台整合区域内医院、公益组织的心理咨询资源,设置“心理援助直通车”模块,学生遇到紧急问题时可通过平台一键呼叫专业支持。线下则定期组织“家校社圆桌会议”,针对典型案例共同制定干预方案。例如,对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学校联合家长制定“分阶段脱瘾计划”,社区安排志愿者提供兴趣替代活动,形成“课堂限时用网—家庭监督打卡—社区运动替代”的全链条干预。这种系统性实践既能避免教育脱节,又能让多方力量在具体行动中形成互补。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效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需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来落实。在师资培养方面,学校可推行“心理技能进阶培训”,要求学科教师每学期完成至少4次心理辅导模拟实训。例如,通过模拟学生因考试焦虑产生躯体化症状的场景,指导教师练习“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巧,并将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学。某校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增设“3分钟正念呼吸”环节,帮助学生在高强度思维训练后快速平复情绪,这种跨学科融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课程设计需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生成”。开发“阶梯式心理实践课程”,七年级侧重情绪识别游戏,八年级开展人际冲突情景剧,九年级引入职业规划沙盘推演。同时,运用数字化工具增强教学实效,某校开发“心理成长APP”,内置AI对话机器人解答心理困惑,并设置“情绪预警系统”,当学生连续三天记录负面情绪时自动推送定制化调节方案。此类实践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训练,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构建心理韧性。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专业能力持续提升与实践模式不断创新。当前,从机制壁垒到专业短板,每一项挑战都呼唤更务实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有望实现精准筛查与个性化干预。但技术手段终需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用包容与理解搭建心灵成长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青少年在阳光下自信成长,为社会发展注入健康向上的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