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作为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的市场化工具,是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农业保险和农业强国建设理论,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提升保险服务质量与效率、强化农业产业链风险保障等具体路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农业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风险,农业生产不但面临天灾、洪涝、台风等风险,同样面临价格波动、病虫害等风险,这些风险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成为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对农业强国进行了定性,即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转移和管理农业风险的市场化金融工具,作为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虽然我国农业保险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助力农业强国方面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探讨农业保险促进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农业保险近几年来快速健康发展,在保障农业生产、推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7年中央财政出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521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4%,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提供的保障金额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万多亿元,增长了约50多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保障。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始接受农业保险,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达到1.47亿,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保险产品不断革新,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除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保险和畜禽养殖保险外,还出现了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在农产品价格保险中,针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设立了生猪、鸡蛋、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保险,帮助农民稳定收入。
在农业保险经营领域,各种科技创新也被应用,提高了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如太保产险的“e农险FAST”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承保、理赔信息一键发布,提供气象预警、气象证明敏捷服务,利用分级遥感估损、业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让农业保险更贴合个性需求。
我国的农业保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灾害风险保障逐渐扩大到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意外事故等风险。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保险公司加强了基层服务网的建设,在基层设立大量服务网点和保险协保员,方便农民投保和理赔。同时,优化理赔程序,提高理赔效率,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一些保险公司还推出线上理赔服务,农民只要通过手机APP即可进行报案、申请理赔等操作,大大提高了理赔的效率。当发生灾害时,保险公司迅速派人进行查勘定损,将赔偿款项打入农民账户,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补贴比例不合理、补贴结构不完善、补贴资金落实不到位等方面。在补贴比例上,各个地区、险种之间的财政补贴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部分地区农民参保的成本过高,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较低。一些特色农险的财政补贴比例较低,农民需要承担较高的保费,使得险种推广难度较大。在补贴结构上,仍然以保费补贴为主,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支持不够,不利于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在部分地区存在着补贴资金无法落实的情况,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金周转以及业务开展,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我国的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条款不细化等情形。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主要参照《保险法》《农业法》的相关条款,但对农业保险只是做了一般性规定,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等。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营水平还有待提升,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经营成本过高、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对农业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能力有限,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处置。一些保险公司的服务网络不健全,在偏远地区无法提供及时便利的保险服务,这也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此外,存在保障范围较窄、保障程度不足等问题。在保障范围方面,虽然险种不断扩大,但部分农业生产风险并未纳入保障范围,例如农产品质量风险、农业生态环境风险等。农业保险的精细程度不足,还存在保险产品同质化较高、个性化服务不足等问题。
三、农业保险促进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1、加大财政补贴与优化结构的力度
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以及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配套补贴比例,降低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投保成本,提高参保积极性。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险种,如三大主粮作物保险等可以提高补贴比例,让农民以较低的投保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同时,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对经济落后、农业大县的农业保险加大补贴力度,减轻当地农民和政府的负担,推动农业保险均衡发展。应优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结构,在险种结构方面,适当扩大财政补贴范围,将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业设施保险、农产品质量保险等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以适应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制订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定位和经营原则、政府职责、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保险机构权利义务、投保人权利保障等内容,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保障。用立法形式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确保保险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保险市场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在《农业保险法》的基础上,制定农业保险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对农业保险做出更具体的规定。
3、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
保险机构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养殖种类和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特点和需求状况,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在传统成本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其中价格保险能够帮助农民有效抵御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农民的收益;收入保险是对产量和价格因素综合考量后得出的一个组合保险,能够进一步保障农民的收入;指数保险是基于天气、产量等指数建立起来的以天气为标的的保险种类,具有理赔快、理赔客观等优势。针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例如,针对茶叶、水果和中药材等推出专门的保险,以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风险保障需要。
(二)提升保险服务质量与效率
1、加强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农业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测,为精准承保理赔奠定基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保险风险监测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生长数据、市场价格数据等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大数据技术能够建立精准的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农业风险发生概率,评估损失程度。推进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是服务升级的必然趋势,,保险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保险投保、理赔、查询等业务线上办理,方便农户操作,提升服务效率。
2、提高保险机构经营管理水平
保险机构应该强化内部管理,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冗繁的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成本控制,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承保环节,加强对投保单的审核力度,保证投保标的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虚假承保;在理赔环节,构建严格的理赔程序和标准,加强对理赔案件的审核和监管,保证理赔的公正性和时效性,杜绝虚假理赔和拖延理赔。
保险机构要强化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府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相关政策出台和实施。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保险机构要针对农业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保险服务,支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保险机构要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保险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农业保险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同时,保险机构要加强与农户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农户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关注度和信任度。
3、增强农户保险意识与参保积极性
开展农业保险知识宣传和培训,是提升农户投保意识的前提。保险机构、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地宣传农业保险政策、保险品种、保险作用、理赔程序等内容。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是吸引农户参加保险的直接原因。保险机构可根据农户需求和农村农业生产风险,完善保险种类,提高保险额度,扩大保险范围。合理确定保险费率,使保险费率与风险相匹配,降低农户的投保成本。
(三)强化农业产业链风险保障
1、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体系
随着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可快速发展,农业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长和拓展,这就需要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前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产中种植、养殖,产后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在这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而这些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链条产生致命打击。为了保障农业产业链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应加快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体系,开发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产品,加强风险管理。
2、推动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农险公司与涉农产业融合,为涉农产业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农险公司与涉农产业融合,还有利于推动涉农产业转型升级。 农险机构以开发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为载体,可以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通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价格保险,农民可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鼓励农民种植那些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的农产品;通过收入保险,综合考虑产量和价格因素,为农民提供更全面的收入保障,激励农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险公司还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供保障,促进农业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鼓励研发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加强农业保险在特色农业产业中的应用
特色农业产业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这类特色农业产业的风险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专门的保险产品可以满足这些风险保障需求。例如,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对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要求较高,同时还具有生长周期长的特点,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因此针对茶叶冻害、水果雹灾、中药材病虫害等可以开发专项保险。再如,特种养殖、珍稀动物等特色养殖业经济价值较高,养殖品种较为珍稀,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市场价格波动大、容易受到疫病威胁,可针对特种养殖疫病、珍稀动物意外死亡、市场价格波动等开发保险产品。针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原料供应中断风险、加工机械设备损坏风险、产品质量保证风险,可开发原材料供应保险、加工机械设备损坏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各类风险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鸿杰,周振.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保险政策演变、发展趋势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物价,2025,(04):50-56.
[2] 朱铭,任天驰,杨汭华.农业保险承保规模越大越好吗?——基于大灾风险应对能力的考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5,46(02):35-42.
[3] 木开热木·玉山,马琼.农业保险对粮食作物种植规模与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5个产粮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J].中南农业科技,2025,46(03):178-182.
[4] 陈燕,林乐芬.粮食安全战略下农业收入风险测度、区划与收入保险定价研究[J].保险研究,2025,(01):43-56.
[5] 罗琰,张若洋.保险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反欺诈研究:机理分析、实践检验与建议[J].上海保险,2025,(0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