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在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的华夏大地上,从平城到大同,这座镌刻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城市,正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为笔,浓墨重彩为大同打造“文化之城”奋笔疾书。
自2021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立足地域历史文化,围绕“全国知名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不断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发挥大同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龙头效应”,探索实践“1+9总分馆”模式,构建起类型完备、百花齐放的博物馆体系。
如今,全市68座博物馆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大同这片热土上,其中,41座国有博物馆与27座非国有博物馆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图景。大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在加速形成。
体系筑基
从“一枝独秀”到“满城星辉”
作为“总馆”的大同市博物馆承载千年塞上风华,今以腾飞之姿盘踞御河之东。
“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博物馆内,刀刻斧凿的《司马金龙墓铭》将鲜卑的豪放与汉族的灵秀融于横竖撇捺之中;泛着幽光的“北魏蓝”玻璃器承载着丝绸之路的风涛;阵列森然的北魏陶俑、辽金壁画色彩依旧。伴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千年平城的辉煌和民族交融的史诗。
“文物的种类和质量都让人惊喜,陈展方式和灯光设计也很新颖,远超预期。”“五一”假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纷纷感叹:“太值得!”
编制《大同市中心区域博物馆布局规划》、举办大同·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出台《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近年来,大同市实施多项举措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按下“加速键”。
在大同市博物馆作为“总馆”的引领下,9座分馆如同散落的珍珠,将文物资源整合串联。位于古城清远街的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再现了西京大同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里,层层叠叠的厚重封土宛如镌刻岁月沧桑的无字史书;青砖黛瓦的梁思成纪念馆流淌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触摸大师薪火相传的巨匠精神;錾刻着历史纹路的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述说着北方铜器重镇的辉煌往昔……
“1+9总分馆”模式,既是当地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答卷,也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密钥,为大同市各博物馆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阳和坡知青记忆馆、云冈老醋坊博物馆、吉家窑博物馆,一批批涵盖艺术、科学、历史、民俗、自然等各领域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竞展芳华。经过多年发展,大同市已逐步形成覆盖城乡、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走出了一条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子。
文化传承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
2024年12月,“文明以止——北魏文明太后的生平与时代”特展在大同市博物馆启幕,170余件/套文物将冯太后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很震撼、历史在这一刻具象化”“原来‘太和改制’是这么一回事”,观展游客纷纷发出赞叹,“北魏美学”“沉浸式看展”等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
展览是博物馆与历史对话、向世界讲述故事的核心媒介。大同市各博物馆以文物为笔、以历史为纸,精心策划、书写了一场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联动,不仅丰富了本地的文化供给,也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窗口。
自2015年以来,大同市级各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127个,其中本市举办展览103个,对外推出展览24个,陈列展览的数量与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跨越千山万水,已在全国15个省份39家博物馆展出,而“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南下深圳展览后,迅速成为鹏城文化热点,吸引众多观众前往参观。
在各博物馆展厅内,完善的标识系统如同贴心向导,清晰指引游客穿梭于各个展厅;适宜的温湿度控制、柔和的照明设计,让游客能够全身心沉浸在展览中;智能导览设备精准定位,对文物故事进行个性化讲解。大同市各博物馆始终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全方位优化,致力于打造舒适、便捷、精彩的参观体验。
“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的传播”。博物馆的讲解员们精益求精,不断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剖析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面对老年游客,她们更会放慢语速,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清晰传递。
今年春节期间,“北朝石雕纹样里的中国年”主题活动在北朝博物馆开展,活动将北朝石雕纹样与春节文化相结合,从忍冬纹到玄武纹,再到莲花纹,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北朝石雕纹样春节作品。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大同市各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化身“行走的课堂”,先后开展不同主题的社教活动、常规节庆活动、红色文化活动,建立“线上+线下”传播矩阵,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科学素养。
创新致远
激活城市文旅新动能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浪潮下,文创产品已成为一座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动力,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市场,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大同的古建文创、文物文创、历史印记文创、遗址文创等正成为人们了解大同、钩沉平城,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过油肉、羊杂粉、黄糕炖肉等大同美食系列冰箱贴造型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以北魏陶俑为原型的钥匙扣,通过卡通化处理,将厚重历史化作轻巧日常,成为游客随身携带的文化符号;以平城瓦当为主要元素推出的文创雪糕,在甜蜜中传递历史记忆;以魏碑书法为主题的《字见大同2025》文创台历,有创意、有传承、有美感,更有文化内涵……走进大同市各博物馆的文创商店,极具地方特色的摆件、冰箱贴、文具、抱枕、通关文牒,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馆一特色、馆馆有看点,大同市各博物馆依托地域特色,通过“文物IP”与“设计”嫁接,积极打造集文化与艺术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于一身的文创“惊喜”产品。以北魏蓝色玻璃系列冰箱贴为例,“为复刻出‘北魏蓝’玻璃独特的质感,我们请教了多位专家,反复调配颜色,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有的美。”该冰箱贴的设计者姚汇娜说道。这些频频“出圈”的文创产品不仅带动了文化消费,更大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城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
沉浸式实景演出《因为大同》成为博物馆之旅的“最佳搭档”。演出以大同历史为脉络,在光影之中重现北魏风华,自开演以来场场爆满,许多游客专程为观看演出而来,继而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真相,形成“演出引流+文博沉淀”的良性循环。
“来看博物馆,才知道大同好吃又好玩”,游古城、看表演、品美食、赏夜景,5月5日,刚从大同古城内魁星文化博物馆出来的文博爱好者何美琪直奔古城鼓楼东西街,感受不一样的大同。“这个醋可乐,陈醋的醇厚和可乐的劲爽在舌尖碰撞的感觉很新奇,我得多带几瓶给朋友尝尝。”品尝一碗勾人味蕾的大同刀削面,挑选一家充满古韵的民宿入住,已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新选择。古城中老字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潮店的音乐声欢快律动,青砖黛瓦间,熙熙攘攘的人群似春潮涌动,进一步释放着文旅消费潜力。
从“1”到“10”,从“馆”到“城”。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同市各博物馆将深挖文物资源价值,让历史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为大同市“文化之城”建设贡献文博力量。
(李强 孟慧敏/文 赵文贵/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