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莫让农田基础设施“睡大觉”

作者 □陆夷
2024年06月19日

机井房沦为临时厕所,排水引水设施徒有其表,有机肥项目建成即闲置……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设施“睡大觉”的现象,一经媒体报道引发多方关注。

农田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标准农田、水利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田基础设施点多面广、类型多样,解决好怎么建、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尤为关键。而从报道来看,供需不匹配、建管不协同、问效不同步等直接导致了设施利用率不高、管护力度不足等乱象,不仅造成资金资源浪费,更影响农业生产开展。要想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代表性、苗头性问题,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建好用好农田基础设施。

立足实际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从源头避免问题产生。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准确识别当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项目,优先增加那些既符合农业发展要求,又能对接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供给,如防洪涝设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气象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电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注重倾听农民意见、满足农民诉求。

聚焦管护利用,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2019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在全面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改革创新管护机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全面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要督促各地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资金,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利用专业化、社会化等力量,探索发挥保险等专业机构优势。

跳出来看,中看不中用或者荒废闲置的农田基础设施背后,还有着“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的影子。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不足、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升,涉及的是资源配置、生产手段、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积极性等方方面面。因此,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为迫切。

建好用好农田基础设施不是“一锤子买卖”,既要算好当下的经济账,又要算长远的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切实营造农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篇:答好农险“考题” 交出“金色答卷”
下篇:敞开政府大院待“麦客” 彰显为民情怀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06/19/013491.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