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医视域下高血压的症状、原因与治疗措施

作者 □ 刘志刚
2024年08月07日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对于高血压这一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有其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并非一个单一的疾病概念,而是一个涉及多种病因、病机的综合症候群体。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高血压主要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范畴,强调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全身性病理变化。

1.中医视域下高血压症状

中医视域下高血压症状表现多样且复杂,中医古籍对高血压的记载涉及头痛、眩晕、肝风、肝阳上亢和头风等多个方面。头痛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包括肝阳上亢、风阳上扰、瘀血阻滞、痰浊内阻等。肝阳上亢型头痛多见于情志不畅、肝火旺盛之人,表现为头胀痛、脉弦有力;其次,眩晕,中医认为其病机复杂,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此外,肝风内动是中医对高血压的重要认识之一,肝风内动常因肝阳上亢、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病因所致。

2.中医视域下高血压产生原因

2.1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过度或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可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失和,特别是肝气郁结,肝阳上亢,从而诱发或加重高血压。情志失调导致肝气不舒,气郁化火,火热上扰清窍,出现头痛、眩晕、心悸等高血压症状。

2.2饮食失节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脾胃乃健”,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或过量饮酒,易生湿生热,痰湿内生,阻滞气机,导致痰湿中阻,气血不畅,从而引发高血压。

2.3劳逸失调

过度劳累或长期体力活动不足,均可导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过度劳累伤气耗血,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导致血压升高。

2.4禀赋不足

中医强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若父母体质虚弱或高血压家族史,子女易受遗传因素影响,表现为肾气不足、肝阳偏亢、脾虚湿盛等体质偏颇,成为高血压的易感人群。禀赋不足者,往往在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的作用下,更易发病且症状较重。

3.中医视域下高血压治疗措施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禀赋不足和体质偏颇等。中医视域下高血压治疗措施强调辨证论治,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3.1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中医主张平肝潜阳,采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方剂,以龙骨、牡蛎、龟板等平肝潜阳药物为主,辅以菊花、钩藤等清热平肝药物,达到平肝潜阳、清热熄风的效果。

3.2肝阳化风型高血压

中医治疗原则是潜阳熄风,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方剂,以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熄风止痉药物为主,配合生地、白芍等滋阴药物,以平肝潜阳、滋阴息风,控制高血压症状。

3.3痰湿内阻型高血压

中医治疗强调化痰开窍,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方剂,以半夏、白术、陈皮等化痰燥湿药物为主,辅以天麻、钩藤等熄风止痉药物,通过化痰开窍、清热涤痰,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3.4瘀血内阻型高血压

治疗原则是活血开窍,常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方剂,以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辅以川芎、赤芍等行气活血药物,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改善血瘀所致的头痛、胸闷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体现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理,中医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中医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必将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音。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展示了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河北省易县白马中心卫生院)

上篇:严重多发伤的应急与救治方法
下篇:科学管控医疗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08/07/017234.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