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壁画和前瞻性指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作用。例如,英国正是凭借着蒸汽机和大机器所带来的技术革命,触发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进而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蒸汽机与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使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首先新质生产力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技术进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优化是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将促使社会经济体系更加高效、灵活地运行,从而推动生产力向着更高级的方向不断发展,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持续进步与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突出新型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新质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理论,强调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从而不断的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二、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表明,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也更为强烈。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对生产力发展进行结构性调整,解决好发展质量矛盾。要解决发展质量上的矛盾,必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更好的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聚焦于提升发展的质量,确保数量的增长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必须持续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与科技的革新,才能更好的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更好的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满意度。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与高端化的需求,塑造高质量生态环境,运用新质生产力引发的科技变革力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丰硕成果。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充满着机遇,又面临着风险与挑战。要突破国际环境的风险与挑战,实现我国社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特殊的国际环境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用数字化手段拓宽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依靠实体经济为数字化的深入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支点,提高投资产出比,构建新发展格局。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创新,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转变。因此必须要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基础,必须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催生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高度展现,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跃升,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