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如何做好放射防护

作者 □刘鹏
2024年12月16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放射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优势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科研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X光、CT、核磁共振等放射技术如同医生的“透视眼”,帮助医生发现身体内部的异常或病变,为精准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放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辐射风险。因此,普及放射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放射安全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1.放射医学概述

1.1放射线的本质

放射线源自原子核内部的不稳定变化,是原子核释放多余能量或粒子的结果。这些能量或粒子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传播,穿透物质并可能对人体细胞产生作用。它们无处不在,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被制造和利用。

1.2放射线的种类及危害

放射线主要分为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α射线等。这些射线因穿透能力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而异。X射线和γ射线穿透力强,对人体细胞损伤大,可能诱发癌症;β射线次之;α射线虽穿透力弱,但一旦进入体内,危害同样严重。长期或过量接触任何种类的放射线,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放射防护的原则与措施

2.1内照射防护

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体内: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同时,避免食用或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水源。

防止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污染。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制定防护措施。

2.2外照射防护

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受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在一切接受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为原则。例如,在用X射线进行胸部透视时,医生应当在查清病灶情况下,尽量缩短透视时间。

尽量拉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增加操作人员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受照射的剂量。对于点状放射源,人体受照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常使用远距离操作的工具,如长柄钳、机械手、远距离自动控制装置等,以尽量增加人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

屏蔽防护:根据辐射通过物质时被减弱的原理,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减弱材料),把外照射剂量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屏蔽方式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屏蔽材料则根据放射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γ射线和X射线的常用屏蔽材料有水、土壤、岩石、铁矿石、混凝土、铁、铅、铅玻璃、钨等。

3.放射医学应用中的防护措施

3.1医学影像检查中的防护

遵循医嘱:患者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同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放射剂量,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佩戴防护用品:患者在进行某些检查时,可以佩戴防护围脖、帽子等用品,以减少对重要器官的辐射伤害。

候诊时注意事项:候诊时要留意检查室门口的工作警示灯。检查室外面工作指示灯亮起时,说明X射线机在工作,请勿开门进去。同时,应在警戒线外候诊,以确保安全。

3.2医护人员放射防护

严格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受到过量辐射。

定期监测: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同时,医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加强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总之,放射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藏着辐射风险。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增强防护意识,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无论是医学影像检查中的患者个人防护,还是医护人员放射防护中的规范操作,都离不开科学知识与严谨态度的双重保障。在享受放射医学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时刻铭记安全第一的原则,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

上篇:怎样发挥护理人员 在院感防控中的作用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12/16/022759.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