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构建教学情境,并以情境为背景设计一个或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并由此巩固知识点。对于小学数学而言,问题情境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应用问题情境,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期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各个学段中均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而相对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指的是在情境教学基础之上,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情境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比较分数大小”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分月饼”的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作为引导:“如果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月饼大小不同,我们应该如何比较谁分到的更多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意义,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比较的方法;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月饼平均分配给更多的小朋友,从而引入分数的等分概念,通过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信息化驱动动态问题情境
这种问题情境的构建主要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创设动态、直观的问题情境,融合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配合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主动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成和发展。此类情境因为动态性和生动性比较强烈,对于几何知识类的数学课堂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以“圆的面积”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不同的圆形,不同的面积”情境,并配合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直径或半径的圆的面积变化,如:“如果圆的直径加倍,那么它的面积会如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动态演示和进行实际计算,可以直观地理解圆面积与半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设计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圆形花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自行操作多媒体课件,从中发现问题并探究,仍以“圆的面积”为例,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圆的半径,观察面积的变化,并记录数据,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面积计算的规律(圆周率等知识点),这样的互动式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圆面积概念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探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最终达到深化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跨学科理念驱动的实践问题情境
跨学科理念驱动的实践问题情境是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艺术、语言等相结合,创设跨学科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拓宽视野,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对称性”时,教师可以设计结合艺术和数学的跨学科活动,以问题“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有什么美学元素?”为中心,学生可以观察自然界中的对称现象,如蝴蝶的翅膀、雪花的形状等,然后尝试用比较艺术的形式来绘制对称图形,巩固数学课上学习的对称图形的数学定义和性质,不仅能够欣赏到对称图形的美感,还能深入理解对称的概念,并在实践中掌握对称图形的绘制技巧。再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观察学校周边的车辆流量(问题:观察车辆流量),并绘制出一天的“高峰时段”,分析原因(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车辆流量呢?结合你的上下学习惯、父母的工作时间段等情况,尝试说说你的观点),将数学学科和社会现实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
四、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地将问题情境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当基于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并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情境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此外,为了确保问题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实施,教师们还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深入研究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技巧,并且配合积极的评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