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少儿人口抚养比为24%,总抚养比已达到46.5%,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老幼双养时代。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需求也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生活型养老”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理念开始被提出。
一、从生活型养老理念到代际共融概念
“生活型养老”不仅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饮食、起居等,更关注随着社会进步和老龄化程度加深,逐渐扩展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参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强调老年人不仅是服务的接受者,更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强调老年人与服务提供者、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它倡导将养老服务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创造适宜的社区环境和机会,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服务,同时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实现代际共融。
二、从“一老一小”问题到代际共融思路
早在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7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所有地市要印发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作为对政策的回应,代际共融开始广泛兴起。老幼代际共融是指老年人与儿童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建立和谐、互利的代际关系。这种共融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的共同生活,更强调情感交流、知识传递和相互支持。老人和儿童在身心需求各方面存在互补性和共性,社区作为养老和育幼的主要场所,具有实现老幼代际共融的独特优势,可以提供包括空间、活动、信息等诸多共享服务。
三、从身心需求对应到代际共融服务
老年人和儿童生理照顾、心理支持、社会适应等存在高度的对应性,这种对应性为社区提供老幼代际共融服务奠定了基础。
(一) 空间共享方便生理照顾
社区是一个多代际聚居的包容居住体系,这种居住模式不单为老幼两个群体提供了生活空间,也为老幼两个群体提供了公共服务的共享空间。
老年人和儿童在身体健康维护、科学饮食结构、安全环境保障方面存在共性需求。社区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幼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如设置无障碍设施、亲子活动区等。共享空间可以提供便捷、高效、节约的公共服务。包括整合各类资源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就近享受健康、安全、饮食等共享空间提供的服务,减少交通出行,降低交通成本;提供信息、教育等一站式服务,方便老年人和儿童办理各项事务,提高服务效率。除此之外,合理的空间布局如设置适合老幼共同使用的活动设施,可以促进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接触和交流,在老年人和儿童锻炼活动的同时,提供了代际互动的机会,有利于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些共同构成了社区作为老幼代际共融生活场所的潜力。
(二)活动共享提供心理支持
社区共享活动在满足老幼群体心理层面的共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情感支持、社交互动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代际共融。
老年人和儿童都渴望关爱与陪伴,需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保持认知活力,需要社交互动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社区提供了天然的互动空间,为代际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社区内的居民具有地域认同感,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为代际互动奠定情感基础。社区组织共享活动则是实现代际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不同需求。由于活动地点便利,既保证了参与门槛低,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使活动组织灵活。定期开展老幼共同参与的活动与服务,不仅提供了社交机会,增进代际理解,还能促进老幼群体的相互陪伴,知识经验传授,实现双方的自我价值。这些共同推动了社区作为老幼代际共融生活场所得以实现。
(三)信息共享促进社会适应
数字信息时代,社区成为基层治理的信息终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为老幼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适应服务,实现其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面临着一些共性需求,促进代际共融。
老年人和儿童都需要了解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需要获取各种服务资源,也需要社会参与、建立社会联系,以及通过代际沟通,促进文化传承、延续文化血脉。通过建立社区信息共享平台,开发适老化、适儿化应用,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等,一方面实现了老幼群体在信息咨询、信息交流的方面的个体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将老幼基础信息、代际融合服务需求、互动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内容统一纳入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精准匹配老幼群体的需求与供给,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资源-平台-互动”的联动闭环服务模式,实现了公共服务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共同营造了社区作为老幼共融社会场所的未来感。
代际共融作为一种创新的社区服务模式,通过提供空间、活动和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服务,满足了老幼群体的身心需求,构建了和谐的社区生活场景。不仅有助于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育幼压力,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作者简介:倪伟(1982.5-),女,辽宁省丹东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基层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老幼‘代际共融’——鞍山地区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构建”(as202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