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人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围绕“感恩教育”这一主题,在绘画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的课程实践,由于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与选择的课程内容,采用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实践活动较为成功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以“感恩教育”为核心,旨在塑造“公民人格”的培养计划已经在东莞市有序展开。为了配合该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共建美好、和谐校园,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实践者,本人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围绕“感恩教育”这一主题,有机进行德育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为具体做法及点滴体会。
一、教学目的明确
美术教育承载着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实现这些目的得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以及审美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开发教育。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使同学们更加地关注生活、关注父母、关注老师、关注同学、关注他人的目的。通过对关注对象的描绘刻画,使学生们受到具体形象的美的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的进行德育渗透,进而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二、精心组织与选择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渗透德育的目的,在活动中,本人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将感恩教育绘画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美术学科价值为基础,通过“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两方面的教学活动,着力体现教学目标。
如:在“造型·表现”方面,选题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表现题材以人际关系为主。教学过程则由人物肖像画教学发展至人物活动画教学。人物肖像画的实践课题有:《自画像》《我的同学》、《 的爸爸》《难忘恩师》;人物活动画的实践课题有《好朋友》《妈妈辛苦了》《我的老师》等。
通过人物肖像画及人物活动画的学习实践,使同学们更加地亲近创作对象,并用自己的眼光聚焦创作题材。对古今中外杰出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何才能发现美,创造美的道理。由此可见,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和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略了这一点,而要对之倍加重视。
三、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要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将课堂激活,做到教师创新地教,学生自主地学。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本人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本人的做法是:1、告诉学生一些画家的名字,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寻找画家的相关资料。2、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播放所要欣赏的作品。3、对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由直观的方式发展到理性的方式。①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绘画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②用短文或短句描述作品的特点。③让学生认识由于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蕴涵了不同的美感。本人采用让同学们从油画和中国画的差异,古典油画与现代油画之间的区别两个方面,去领会这一内容。④根据作品的内容特征了解画家的思想感情。例如《喂食》,作品中坐在门槛上的三个孩子,显得十分天真,等待着母亲一勺一勺地轮流给他们喂饭。石头屋墙尽头,画面的最右侧,则可以看到孩子的父亲在地里劳动,那是个养家活口的主人。这些内容既反映了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同时也赞美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而由此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用心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使“感恩”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四、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人采用了比赛加展览的方法落实教学评价。做法是:在学生将课外习作上交老师后,由各班选举一名学生代表担任评委。评比前,组织评委学习讨论评比标准;评比时,评委们严格地执行有关评比标准。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了一大批优秀绘画、剪纸等作品。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是提高了评委同学评价画作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充分调动了同学自主评价的积极性,三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热情。
随后,将获奖优秀作品及时加以展览,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广泛收集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对作品的评价信息,大力营造美术教育的氛围。展览使全校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升华了“感恩”这一主题。同时,对丰富及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绘画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的课程实践,由于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与选择的课程内容,采用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实践活动较为成功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