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针对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既体现了“从青少年抓起”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加强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尽管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常态化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一些地区虽然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较为重视,但尚未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教育活动碎片化、随机化。一方面是缺乏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地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易导致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二)家庭与学校角色发挥不足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塑的重要环节,但部分家长自身对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局限,从而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民族观与国家观启蒙。学校方面,有些教师队伍对新政策话语体系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与专业素养,难以将多元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三)社会多元化冲击与文化认同弱化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迅速发展,青少年受多元文化、价值观影响愈发显著。部分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缺乏对外部不良思想信息的鉴别力,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错误思潮所干扰。此外,某些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较快,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的流失加剧了青少年的文化焦虑和身份迷茫,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稳固性。
二、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要有效解决上述困境,亟须从多维度入手,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教育体系,并突出“知—情—意—行”四个层次的综合培养模式。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建设
首先,需要健全宏观政策与地方实施层面的衔接,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出台具体指导意见,明确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内容、方式及考核指标。通过完善法治保障、落实经费支持和定期评估,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持久性与体系化。
(二)深化家校协同与社区参与
家庭教育环节应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增进对子女进行多民族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可通过系统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交往与情感体验;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民族政策与多元文化的专业素养。社会与社区层面则可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多元文化节庆、民族文艺汇演等活动,让青少年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各民族共同体的魅力。
(三)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红色文化育人
针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青少年,需注重系统提升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红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阅读经典革命文献、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参观革命纪念场所等,引导青少年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与奋斗成就,激发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四)创新网络与新媒体教育方式
鉴于青少年对数字化、信息化环境的高度依赖,可善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将短视频、动漫、游戏化设计等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提供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电子资源,引导青少年主动学习、多元互动,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认同。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及时引导和抵制网络领域的虚假史观、分裂主义等不良信息,筑牢青少年思想防线。
(五)推动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深化
学校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可联合搭建多方协作平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让青少年实地参与扶贫支教、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互联网+”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鼓励他们走进各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多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情境。通过“手拉手”“民族大联欢”等活动,拉近各民族青少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推动“知行合一”。
三、结语
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也是维护国家民族团结、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路径。梳理国内已有研究和实践经验可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青少年教育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充分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资源,以完善的顶层设计、系统的课程规划、有效的教师培训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为支撑,逐步构建纵深推进、内外协同的育人模式。在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主体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广大青少年真正做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觉认同,对共同体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热爱,他们将更好地承担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时代重任,也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22DJ25D)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