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舞龙舞狮教学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载体,兼具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的双重价值。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舞龙舞狮项目的文化特质与实践特点,提出德育功能开发路径,期望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其动作形式与文化内涵天然承载着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突破单纯技能传授的局限,挖掘该项目的德育潜能,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育人效能最大化。
一、塑造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和价值观
舞龙舞狮教学的文化属性是德育渗透的基础,教师需系统梳理龙狮文化的象征意义,如龙象征民族精神、狮代表勇毅品格,通过理论讲解与动作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隐喻。通过文化解码,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培育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呼应课程思政“以文化人”的核心目标。
例如,在“龙狮文化溯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文化符号解码”任务,具体来说,学生分组研读《周易》《礼记》中与龙狮相关的文献节选,结合“游龙戏珠”“醒狮采青”等经典动作,分析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勇猛精进”等思想;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需用“象征”“传承”“凝聚”等关键词阐释动作的文化意义,并对比现代竞技龙狮与传统民俗龙狮的价值差异;课后延伸阶段,可以要求学生调研家乡龙狮民俗,撰写《龙狮文化中的地域精神》报告。
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舞龙舞狮的表演特性要求个体动作与团队节奏高度协同,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具体来说,教师需通过角色分工、流程设计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明确龙头、龙尾、狮头等关键位置身份和责任,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创设团队目标导向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体会个人贡献对集体的影响,也能理解“部分服从整体”的协作逻辑,从而培养责任感与大局观,契合思政教育中“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要求。
比方说,在“龙形套路创编”教学中,教师设定“8字穿腾”集体任务,要求学生以10人团队完成包含3次队形变换的连贯表演;在练习开始之前,团队需通过民主讨论确定角色分配,并由队长制定训练计划;练习中教师引入“责任轮换”机制,每20分钟轮换核心角色,确保每位学生体验不同位置的压力与要求。
三、锤炼学生坚韧品格和意志力
舞龙舞狮的高强度训练与复杂动作对学生的身体耐力与心理韧性提出挑战,可设置阶段性目标,如持续舞动龙具的时长、高难度动作的成功率等,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克服畏难情绪。同时,结合龙狮文化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强化挫折教育的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挑战——失败——反思——突破”的成长思维,从而培养坚毅品格与抗压能力,体现思政教育中“奋斗精神”的培育导向。
举例来说,在“狮尾力量特训”教学中,教师设计“金字塔进阶”训练模式:第一周要求学生完成5分钟基础托举,第二周增加旋转动作,第三周结合锣鼓节奏完成动态平衡。每日训练中,教师通过心率监测与动作录像,实时反馈体能极限点,引导学生调整呼吸与发力方式;后续的阶段性测试当中,学生需在体力临界点时完成指定动作,教师以“狮尾稳,则狮头勇”的文化隐喻强化坚持的意义。
四、内化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
传统龙狮表演包含严格的礼仪程式,如祭拜狮神、行礼谢幕等,这些仪式为道德行为养成提供了实践场景,教师需将礼仪规范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强调“以礼导行”的重要性。教学中应还原传统礼仪流程,要求学生通过动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体会“尊师重道”“克己复礼”的伦理价值;同时,结合现代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探讨传统礼仪与赛场规则、团队纪律的共通性,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习惯的转化。
例如,在“龙狮表演礼仪”教学当中,教师还原传统“开光点睛”仪式:学生需按古制完成净手、焚香、诵诀等流程,并使用“敬”“谢”“承”三类礼仪动作向教练、队友、观众致意。除此之外,期末考核增设“礼仪积分”,根据日常训练中的协作态度、器械维护责任心等行为累计得分,强化道德规范的行为外显。
五、结语
综上,舞龙舞狮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德育功能开发提供了系统性框架,通过文化认同、团队协作、品格锤炼、礼仪规范四维路径,能够将龙狮技艺训练转化为价值观塑造的有效载体,实现“以体载德、以德促体”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