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科技人才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要想在世界竞技大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坚固的硬实力作为坚强后盾。工科大学生是大学生未来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国际竞争硬实力的最直接的人才保障。在此背景下,“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为工科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强调,在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实现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入,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一、 “新工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要求
(一)落实立德树人
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政治的教育属性,就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新的人才助推新的事业。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所延伸的新兴专业以及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新的工科人才来引领和推动这些变革。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二)把握“新工科”培养方向
“新工科”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传统工科的明显差异,更在于其教学理念的革新。新工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致力于提升工科学生的适应力、职业韧性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新工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程学科知识,而是融入了更多跨学科的内容,以适应新时代对工程师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更加强调项目式学习、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和提升技能。在教学理念上,新工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福祉,将工程技术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
二、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在“新工科”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要想为“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精神支持,就必须摆正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首先,教育理念的树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同等重视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高等院校应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深植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学生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塑造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其次,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强调“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精神。高校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此外,教育理念的树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新工科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 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
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思政教师对新工科领域的认识,明确思政教育是所有教师共同的使命。通过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如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研讨会,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常态化沟通与交流,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鼓励专业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主动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思政教师要深入了解新工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趋势,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三)加强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强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打破校内资源的局限性,积极引入校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行业动态以及企业文化等资源引入课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其次,加强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平台的功能和性能,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视频课程、在线讨论区等。这些资源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同时,通过在线讨论区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全面的教育体验,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