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迎君
心力衰竭是人体心脏不能有效泵血,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疾病。而肺心病心力衰竭则是一种因长期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引起右心室功能障碍导致的心力衰竭。明确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成因能更好地帮助患者避免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出现,保持身体健康。对此,本文对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成因、治疗措施与注意事项展开介绍。
一、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成因
肺心病心力衰竭一般也称右心室心力衰竭。其成因主要与慢性肺部疾患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有关。当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肺纤维化或间质性肺病等相关疾病时,若其仍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中,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小肺动脉发生改变,出现持续性的肺血管收缩状况。因此,明确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对了解肺心病心理衰竭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肺动脉高压的发展与以下方面息息相关。第一,低氧血症引发的肺血管反应:患者长期患有低氧血症,可能会出现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症状,长期下来患者肺血管结构则可能会发生改变。第二,炎症作用:慢性肺病往往与炎症密切相关,而肺血管病变往往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具有一定关联性。在病理生理学方面,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主要会表现为右心房和右心室出现肥大,右心室室壁拉伸增厚,跨室间隔向左侧偏移的状况,这会大大增加左心负荷,左心室充盈受限,右心室过度负荷则会引起右心室肥厚或扩张,患者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引发心力衰竭。
二、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肺心病心力衰竭严重时对人体生命具有较大的威胁性,那么肺心病心理衰竭的治疗策略有哪些呢?
使用利尿剂:在对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利尿剂如呋塞米或者盐酸氢氯噻嗪类药物常常是医护人员广泛应用的药物。这是因为借助利尿剂促进患者排液,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脏容量负担,从而进一步帮助患者改善由于液体堆积所导致的肺水肿和下肢水肿等症状。
使用血管扩张剂:在对肺心病心力衰竭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血管扩张剂,如ACE抑制剂或硝酸甘油,借助对患者血管的扩张,其能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后负荷)及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脏泵血效率,改善心脏血液输出量同时优化心室填充压。
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常用的正性肌力药物有洋地黄类药物。这主要是借助药物来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力,提高患者心脏的泵血效率。结合临床实践表明,正性肌力药物对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疗效显著。
使用抗凝药物:结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液流动的状况可知,其往往会存在血流减慢的情况,这则容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此,在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类药物,如华法林等。
氧疗:除了用药外,对于低氧血症的患者,建议采取氧疗帮助患者氧饱和度水平达到最佳,缓解患者因缺氧导致的一些类症状。当然,除了这些基础治疗外,治疗原发性疾病必不可少。例如,针对慢性肺疾病的患者,应积极利用吸入型皮质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抗胆碱药等药物对病人的肺功能进行控制。
三、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日常注意事项
由于肺心病心理衰竭患者病情发病时较为严重,对此,其在日常中应注重定期监测和评估,即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检查常规的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这对患者保持生命健康必不可少。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注重降低盐分的摄入,以此减轻水肿的发生,降低心脏负担。除了要控制盐分外,患者还应控制水分摄入总量,尤其是心力衰竭的急性期,严格按照医生要求饮水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要避免参与过多劳动,以免加重身体及心脏负担,再次发病。
总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还应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此做好对疾病的控制,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状态。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