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4年4月2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中医中药 如何保护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怕吗 针灸心得体会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怕吗

杨薛朝 崔杰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以及数目减少,胃黏膜萎缩变薄,尽管有研究发现胃黏膜萎缩患者胃癌年发生率为0.1%,但临床发现,通过积极的治疗以及饮食、生活的管理,很多萎缩性胃炎得以逆转。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病程长,症状轻重不一且容易反复,具有癌变趋势,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该病在慢性胃炎中占 10%-40%,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因体检偶然发现但无任何不适,也有食欲减退、上腹胀闷、隐痛, 或者吐酸、烧心、嗳气、恶心等,少数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甚至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的症状和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症状。

“萎缩”并不是胃变小了,但由于胃固有腺体萎缩导致分泌胃酸和消化酶(胃蛋白酶原)帮助消化水解食物的作用减小了,所以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食欲差、食后饱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老年人患者更多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原因之一是胃黏膜因再生功能减退出现萎缩。其因机体老化发生的轻中度萎缩,也被许多学者称为“退行性病变”。陆游在《晨镜》观察到”馘黄色类栀,面皱纹如靴”,胃黏膜的退行性改变犹如人老了饱经风霜的皱纹,衰老不可避免,萎缩可能也无法避免。

但大多数患者只是局灶性的胃腺体萎缩,是部分腺体的功能丧失,比如C1、C2、或O1、O2不会对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造成太大影响,甚至部分萎缩部位的周边腺体可因代偿性作用表现出胃酸分泌过多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60%-9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可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发生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可增高4倍,故应把根除治疗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基本的治疗。凡经13C或14C呼气试验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抗幽治疗,根除后也最好每年复查一次呼气试验。同时做到家庭成员普查,家庭内分餐制、减少Hp传播感染机会;保持口腔健康;不食生食、定期消毒餐具器皿。对于成年人,可将尿素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伴有胆汁反流的患者可用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因为反流入胃内的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可以破坏胃的黏液——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损伤,长期反复刺激可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要根据病史和治疗目的评估是否可以停用;低维生素饮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自身免疫性胃炎是自身免疫机制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伴有甲状腺疾病、1型糖尿病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容易损伤胃黏膜;酒精摄入可以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饮酒,对胃黏膜的杀伤力更大。

一些中药、中成药、叶酸和微量元素硒被证实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状态,岐黄学者李廷荃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痰湿、热毒、血瘀为标,致胃络瘀阻、失于濡养,推崇“致中和”的思想,使五脏安,阴阳平,胃黏膜逐渐改善。

延缓或阻断萎缩的进展,可降低胃癌发生,但定期监测仍是阻断进展期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尤其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病史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有消化不良症状或胃癌家族史者,应重视胃镜体检。

有调查数据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与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大多数胃癌的发生,都可能经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胃癌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萎缩性胃炎都一定会演变为胃癌。

(作者单位:山西省闻喜县中医院)

作者简介:

杨薛朝,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闻喜县中医院内儿科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幼健康协同发展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老年健康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省级课题1项,发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文章十余篇。

崔杰,主治医师,山西省闻喜县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先后进修于山医大二院肾病科,山医大一院消化科,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