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玩沙区的游戏故事分享中,琪琪告诉我们沙池周围一共有个减速带,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达达:去哪玩不就是测量?我会!
枫雅:用尺子可以量吗?
可可:沙池到底一共有多长?
顺着孩子们的一次讨论,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测量的奇妙之旅
一、 选择工具,测量沙池初体验
对探究新环境和场所的渴望,以及对操作和试验新事物和材料的需求都是童年的自然方式。说起“测量沙池”新游戏,孩子们的游戏愿望很强烈,他们开始了有关测量工具的大讨论,面对测量这一个话题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尺子这样的测量工具,尝试用纸笔进行记录,就这样我们第一次的测量活动开始了。有的孩子两两组队拿着长长的米尺测量,有的孩子自成一队用小脚丈量着沙池的距离……
游戏后,我们就孩子们的表征进行了分享,孩子们虽然都是用米尺、步数等进行测量,但是数据相差很大,在讨论中我们发现了这次测量的问题——对测量方法的不了解,不能用头尾相接的方式进行测量。
二、 了解方法,测量沙池再尝试
根据上一次的问题,我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了巩固,同时引导孩子们拓展测量的工具。有了前一次的测量经验,孩子们不再局限于专门的测量工具,铲子、木片、交通锥……孩子们手边可以取放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了测量的工具。这一次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琪琪用交通锥进行了两次测量。
面对这一次同样测量者和测量工具但结果有偏差的游戏,我们将问题继续深入讨论,发现了这一次测量的新问题——如何提高测量的准度,旨在培养孩子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 严谨科学,测量沙池共解读
在多次测量实践中,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多次测量能提升数据精准度,偏差显著减小。他们乐于将新数据与朋友或自己以往的数据对比,测量经验日益丰富,数学应用也更加频繁。
本学期2-3月,玩沙区聚焦“沙池长度测量”。经过四轮测量游戏,孩子们积累了初步经验。从扫描观察材料使用,到定点指导正确方法,再到追踪琪琪用交通锥测量的实例,我们逐步引导孩子运用比较观察法提高测量精度。第五次观察源自可可的游戏疑问,我们再次采用追踪观察。
观察重点:
1.孩子们能否选择合适材料,按规范方法(头尾相接)测量沙池。
2.是否愿意多次测量并记录结果,与同伴交流。
分析进程:
前期四次活动解决了测量工具与方法的问题,第三周合作测量沙池一侧,第四周聚焦测量精度。第五周,孩子们开始比较数据,本周旨在进一步提升数据准确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例描述:
可可边在沙池边走边用铲子插地测量,口中默念数字。虽表现出测量意识,但方法随意,间隔大,精度受限。面对询问,他虽自豪却对具体测量方法语焉不详。
分析:
可可展现出尝试与想象力,但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此时,教师应以游戏伙伴身份介入,传授精确测量技巧。
后续互动:
我提醒可可科学家需严谨多次实验,并邀他共测。在测量中,我适时指导调整路线,确保精度。可可因疲劳欲放弃时,我灵活调整任务,让他转为计数,合作完成测量。
《指南》启示: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价值。可可选择铲子测量,正是数学应用实例。我适时介入,既增强了他的自信,也传授了测量经验。
回应策略:
鉴于部分孩子测量仍较随意,我们在教室内详细讲解了白板距离测量方法,强化技能掌握。通过比较测量数据,帮助孩子们树立严谨探究意识,确保测量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我们的思考:
1.有目的的观察
在比较长时间对幼儿进行观察后,我们被孩子们的好奇心鼓舞着、启发着,并想方法顺应和强化孩子们好奇的天性,在沙水区的游戏中,我和朱老师一同参与和组织孩子们的游戏,根据观察中的发现进行调整,通过层层递进的模式,使幼儿获得测量的相关经验。
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往往只能观察到幼儿正在做什么、说什么,注意到他们语言和行为的细节,而“游戏故事”的撰写给了我们与孩子再一次一对一倾听的机会,帮助我们看到孩子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让孩子们的思维“看得见”,从而在这样的生成性探究活动中重识自己的思考,并对此做出调整,顺应儿童的挑战,并在新的探究活动中达到新的水平。
2.解释儿童思维
孩子们的行为和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他揭示了孩子们的发展水平、个性特点、情感需求、兴趣爱好以及对于这个世界所建构起的理论,我们要理解孩子们的思维,因为孩子们的小脑袋里一定会有一定的目标或与之相匹配的策略,我们需要做的是探索儿童的视角。
3.让探究循环继续下去
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都会揭示一些问题和新的想法,而这些问题和想法可以作为一条条新的探究线索,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创设与之相关的档案记录,将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反映班级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激发孩子们对于过往经历的回顾,从而触发与之相关的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