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评价:“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标语口号是宣传队中群众动员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党和红军顺利完成政治宣传工作、取得群众鼎力支持并壮大革命队伍的有效动员方式。长征途中创作的标语口号遍布满街满巷,发挥了强有力的群众动员功能,也为当今的群众动员工作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标语口号进行群众动员的作用
(一)精神承载:传播党和红军的价值目标
长征是宣言书、是播种机。长征行军过程环境艰苦,党和红军想尽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所到之处就是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所到之处,在此期间创作的标语体现着党和红军的优良作风及革命任务,展示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红军在贵州时,创作的标语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体现了党的道路与政策,我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爱护群众、与群众生死与共,誓要同无产阶级齐心协力推翻压迫和剥削;除此之外,在腹背受敌时仍坚持宣传抗日主张,保卫民族尊严与国家安全。这些振奋人心的标语展现党和红军革命风范的同时,也将其精神传达给了途径地区民众。
(二)形象引导:转变当时群众对党的错误认识
群众对党和红军的认识程度决定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不能掌控传统媒介的情况下,党和红军运用标语口号等直白、易普及的宣传手段纠正反动派的谣言,运用如“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工农群众不要害怕”“只有红军才是唯一救中国救穷人的革命军队”等通俗易懂的标语打消群众的恐惧和敌对心理,塑造红军的正面形象,表明党和红军的自身使命与立场,使群众正确认识了党和红军。随着长征的持续进行,群众对党和红军的认同感逐渐加强,建立起了友好和谐的军民情谊,更鼓励了大批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也由此得到民众的鼎力支持,停留于贵州遵义时,老百姓悬旗欢迎,军需物资紧缺,群众为红军赶制军装、筹集粮食等物资,诚如陈云所述,红军“因有汉苗人民之助,故在此贫瘠之区未受饥饿。”
(三)凝心聚力:激发各民族平等、团结意识
面对长征沿途复杂的环境和民俗背景,党和红军充分依靠各民族群众,创造性制定了如《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等一系列正确民族政策和纪律条令,在民族地区的标语口号中体现民族工作主张,逐渐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同胞对党和红军的疑虑和戒备,红军的言行一致也使长期受到歧视的少数民族获得平等待遇。同时帮助各民族群众认识到苦难的原因所在,激发同为中国人的尊严与情感认同。一干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工作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群众的家国情怀,达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二、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标语口号进行群众动员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成立专门的宣传工作队伍
坚持党的领导是动员工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不仅是伟大长征,百年来全部革命实践证明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党的宣传动员工作才能在正确道路上前进。在当前社会文化交流拔来报往、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另外,宣传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群众动员效果,理论、思想和价值观念要通过通俗的语言才能被大多数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的方针路线的阐释与解读必须由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群专门人士来组织和引导。要培养一支专门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宣传工作者队伍,其中宣传工作者必须自觉学习、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力,创作高质量的标语口号,提高群众动员的实效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动员工作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群众动员的价值指向,当代标语口号的创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才能实现人民共同利益。首先必须坚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动员目标,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呼声,将标语口号中所蕴含的政治目标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结合,用质朴的声音将政策和方针喊进群众心里。其次,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必须注重人民群众精神层面需求的转变。最后,还要根据不同特点的人群创作出针对性的标语口号,多重考量发挥标语口号的动员作用。
(三)始终聚焦社会发展要求
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要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处理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情况的变化创作标语口号以适应和推进事物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贴近群众生活,提高标语口号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当下我国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表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语口号的创作就必须以这个主要任务为中心,聚焦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大目的到小人物都紧紧围绕这个落脚点,运用坚定有力的语言创作合理有内涵的标语口号,统一群众的认识,动员全体人民为其奋斗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