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在资助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帮助,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探究新时代“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于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资助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
高校在实施资助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以实现精准资助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机制,高校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经济背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资助方案,这种精准化的资助不仅能够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最高效地利用,还能够避免资助资源的浪费和错配,真正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实施精准资助的同时,高校还应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支持。这种支持不应局限于单纯的经济援助,而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规划。例如,高校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针对学业方面的需求,可以组织专业教师或高年级优秀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索和能力培养的机会。例如,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体育竞技,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个性化的发展支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德育融入资助全过程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的资助工作不应仅限于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应将德育教育融入资助的全过程,实现物质资助与精神引导的有机统一,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资助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发放助学金或奖学金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让他们在付出劳动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和自身的价值。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资助不仅是一种经济支持,更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同时,高校可以结合资助工作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例如,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进行报告会,分享他们从贫困学生到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组织受助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成效,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创新资助方式与激励机制
在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中,创新资助方式与激励机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不仅能够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资助方式创新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立多种类型的奖助学金,例如,可以设立学习优秀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等,覆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分类资助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努力进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向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探索“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的资助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为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提供优先就业机会或实习岗位,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可以设立“综合素质奖学金”,综合评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务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还可以建立“学业导师制”,为每个受助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种一对一的指导不仅能够提高资助的精准度,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高校还可以设立“自助互助”项目,鼓励受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图书馆管理、校园环境维护等,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又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资助,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强调精准资助与个性化发展的结合,注重德育教育的全过程融入,以及创新资助方式与激励机制的构建。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