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我国已提前迈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比现在美、英、德三个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老龄问题将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带来新挑战。文章探讨通过对智慧养老行业现状、优势、困境、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可行性的探讨,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添砖加瓦。
早在2002年,智能家居技术已经应用在荷兰老年住宅中,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出一批智慧养老产品和项目。学界已关注到智慧养老的理念,并对其内涵、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较多探讨,但缺乏对智慧养老前沿实践的深度案例研究与智慧养老服务的实践运行逻辑总结。同时,既有研究表明智慧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标准体系缺失、数据共享不足、产品供给偏差、场景覆盖脱节等问题,需要解决发展良莠不齐、开发产品盲目、重技术而轻实践等挑战。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导向下,如今的智慧养老服务实践发展是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短板,且如何做到精准、主动对接养老供给与需求,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是否存在可推广的经验,仍有待研究发现。
与国外侧重技术应用的视角不同,国内研究对智慧养老普遍存在狭义的“技术论”和广义的“服务论”两类界定。前者强调物联网、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养老领域的实践,如有学者指出,智慧养老是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嵌入养老服务;后者将智慧养老视作社会网络创新,通过信息平台对接整合养老服务的多方需求、组织与资源,融合并集成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利用智能科技整合养老信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医疗、娱乐等养老服务。
数字赋能下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面临许多挑战:(1)供需动态匹配难度大,包括老年人接受使用能力弱,有效需求培育不足,制度设计滞后与资源投入有限,数据碎片分割与隐私保护问题,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2)有效需求培育不足,其中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限,经济条件限制,智慧养老服务的普及度和覆盖范围有限,服务质量和个性化程度有待提高等这些都需要重点关注。(3)老年人接受使用能力弱,老年人技术接受能力的局限性,产品设计与用户界面的不适应性。(4)制度设计滞后与资源投入有限,制度设计滞后,资源投入有限。(5)数据碎片分割与人才储备不足,数据碎片分割,人才储备不足。
针对以上挑战,本文提出数字赋能下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如下。第一,平衡供给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信息,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提供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例如,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推荐合适的饮食、运动方案或医疗服务。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企业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智慧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第二,加强老年人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可以开展智慧养老服务的体验活动,让老年人亲身感受服务的便捷和高效。此外还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广,激发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第三,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出台针对智慧养老行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确保政策的落地实施。再者加大科技和资源投入,增加对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智慧养老行业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包括数据分析师、技术开发人员、护理人员等,以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行业整体的专业水平。第五,推动数据整合与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促进工信、民政、卫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化运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格局。
本文通过对数字赋能智慧养老服务的深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下养老服务的建构逻辑和创新路径,并构建数字化赋能智慧养老服务的模型,为进一步推进数字赋能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希望能够推动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红利,为老龄群体享受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破解数字时代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服务难题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项目: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据织爱,智享晚年”——大数据赋能与人工智能助力下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存在困境、挑战及优化对策,项目编号是202413001033。
作者简介:戴安琪(2004-),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本科,宁波财经学院,研究方向:智慧养老。
指导老师:滕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