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3月26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学术论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旅游发展的得与失

□ 作者 □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晓晓

洱海生态廊道是一条由人工打造的人与自然的界限,核心作用是净化洱海水质,建立沿途村落与洱海之间的生态缓冲区,使得湖滨系统得以恢复。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一方面,洱海生态廊道的环洱海性,将沿湖村落连接成一串,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路线,成为现在大理州旅游的名片和炙手可热的打卡地,促进了大理州旅游向文化生态游方向的转型,形成了“生态+文旅”的合力发展模式,促进了大理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态廊道的公共政策属性,需要考虑更多的公共利益,而忽略其旅游资源性,因此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的旅游业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

洱海是大理州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之一,据统计大理州共有75.97万亩自然湿地,其中洱海流域占48%,许多生物生存于此。洱海也是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大理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理州旅游资源开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双廊、小普陀、金梭岛等都是依托洱海而得名。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期间,郑重叮嘱:务必保护好洱海,确保“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存。2016年开始,洱海流域得以实施了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工程修复、退耕还湿等,新增湿地面积达1.9万亩,有效拦截并防范了源头污染,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洱海生态廊道顺利完成,实现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即使湖滨带自然净化功能得以恢复,又重现了沙滩、湿地、坡地、草坪、灌木林等自然景观,对大理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大理州的概况

大理白族自治州,隶属于云南省的16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地处低纬高原区域。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地势因素,以及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区四季温差较小,干湿季节分明。2021年末,全州共有364.54万户籍总人口,其中有191.9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7%。大理州凭借其秀丽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舒适的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大理州的旅游业起步于八十年代,主要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到2010年,基本构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发展的格局。根据大理州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知,在2010年全州共接待境外旅游者40.75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296.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01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州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龙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矛盾的转变、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选择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观光型旅游逐渐式微,休闲度假型、研学型、生态型旅游逐渐兴起。传统的自然风光已经不能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在自然风光背后的文化、民俗、生态等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却日益增大。作为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目的地,大理州也不得不面临着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根据大理州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2022年,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理州在旅游方面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5693.6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691.6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2.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83.4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82.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037.3万美元。而2022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9.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77.1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843.2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为22.3:28.1:49.6。由数据可知,第三产业依然是大理州的重要产业,而其中拉动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依然是其支柱产业。

二、洱海生态廊道的构成及作用

(一)洱海的重要性及治理

水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湖泊集水区域的规模对湖水的补给来源、蓄水量、水情变化及水质均有重要意义。湖泊流域单元在生态资源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洱海作为大理人的“母亲河”,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同时也是云南省第二大湖泊(仅次于滇池),具备供水、农业灌溉、气候调节、渔业、航运、旅游、发电七大主要功能。千百年来,它孕育并滋养了辉煌的大理文化。近年来,随着大理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加之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洱海的污染负荷不断加重,生态修复能力难以维系。致使在1996年、2003年和2013年,洱海多次出现蓝藻大面积聚集和暴发现象,洱海的治理、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当地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2017年大理州推出了“七大行动”,用于保护洱海,涵盖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以及全民保护洱海等措施。截至2023年,洱海保护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湖滨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二)洱海生态廊道的构成和作用

环洱海而建的生态廊道是一条由人工打造的人与自然的界限,即将人与洱海相隔,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缓冲带。目前已建成海西段,全长48公里,廊道内部建有4米宽双向自行车道和2.5米宽慢行步道。途经阳南溪(起点)、五棵松、三圣岛、龙龛古渡、才村码头、富美邑、磻溪村、古生村、海舌公园、桃源码头(终点)。

洱海生态廊道由多个部分组成,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其景观模块是引入人类活动但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干扰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依据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了包括慢行系统、服务驿站、生态照明、雨污排放处理系统、智慧设施和文化实施的景观子模块,既构建了生态游憩活动,又突出了文化和科普价值,还强调了其低干扰性。其中,慢行系统是为洱海构筑的一道物理保护屏障,既突出了洱海的旅游和康养休闲价值,又在减少了人对洱海的干扰的同时,满足了人的休闲娱乐需求。照明系统采用分区设计原则,遵循“月光照度”的设计理念,使用低照度等生态照明技术,极大保护了洱海的夜间生态。洱海生态廊道的核心功能是净化洱海水质,建立沿途村落与洱海之间的生态缓冲区,恢复洱海两岸的植被,增加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最终恢复湖滨系统,而并非仅为景观和旅游开发服务。然而,洱海生态廊道的环洱海特性将沿岸村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路线,成为大理州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旅游发展的“得与失”

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旅游发展的得失都存在,它既促进了洱海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但又限制了旅游资源和旅游行为的进一步扩展。

(一)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旅游发展的“得”

洱海生态廊道可以保护洱海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突出洱海地方景观特色,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发方面,洱海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大理旅游的一张名片和炙手可热的打卡地,沿途的景观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验,如龙龛码头、磻溪村S弯、才村等环洱海的网红旅游景点。洱海生态廊道的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洱海,另一边是白墙白瓦的白族民居,再远处就是连绵的苍山,宛如一幅水墨画。整条旅游路线上没有门票费用和其他附加费用,旅游者可以自行选择游览方式,如乘坐游览车、租赁自行车或电动车,低廉的游览费用,既延长了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又延续了旅游者的游览次数。数据显示,自2020年9月,洱海生态廊道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廊道游客733.73万人次,日均近0.91万人次;截至2022年7月,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收益1323.84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大理州旅游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新方向。

除洱海生态廊道沿途的自然风光外,途径的多个白族传统村落也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既满足了游客的文化精神需求,又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骑行或步行的游客可以随时去周边的村落品尝白族美食、体验白族民俗,能够真正近距离感受真实、古朴的白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洱海生态廊道的建成促进了大理州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从传统的观光游转向文化生态游,形成了“生态+文旅”的合力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讲,洱海生态廊道既是对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促进了白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洱海生态廊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大理州的“全域旅游”,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洱海生态廊道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环,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构建涵盖农业、文创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全域化、全景化、全民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和带动功能,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廊道生态”到“廊道经济”的转化,促进了大理州旅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升级。

(二)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旅游发展的“失”

然而,洱海生态廊道对大理州的旅游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由于生态廊道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了其内容涉及社区参与、公共利益分配等公共领域,需满足不同利益群体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其旅游资源性会相对较弱。在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采取科学和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利益的平衡和最大化。“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四大旅游意象中的“洱海月”,以及相应的“夜间旅游”,在生态廊道是无法实现的,“月光照度”的夜间照明理念,路边低矮昏暗的灯光,使得生态廊道无法提供游客理想、安全的“夜间旅游”环境。在对洱海生态廊道“生态+文化”的旅游开发中,生态性是远远超过文化性,但现今游客们更追求的是文化性。

四、结语

生态旅游在某种意义上是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旅游产业迅速崛起,游客的需求愈发多样,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数据所示,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接待游客总量为2.96亿人次,同比增长4.63%,这一数据表明,生态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长,吸引了大量游客。综上所述,大理州可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已建成的洱海生态廊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时,大理州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积极协调社区、学界等各方关系,促进相互适应与协作。其次,提升周边民族村落的参与度,减少隔阂感。社区及其居民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既要确保社区从中持续获益,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利益。最后,要尽可能地串联周边民族村落及其他景点,发展“全域旅游”和“夜间旅游”,把握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及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