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4月1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科普之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麻醉:一场关于大脑的“装修”艺术

□ 作者 □韦国锋

2020年9月,上海某三甲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5岁的朵朵因为反复发作的中耳炎需要手术。当麻醉医生准备术前谈话时,朵朵母亲突然情绪崩溃:“能不能不麻醉?我听说麻醉会让孩子变笨!”这个场景每天都在全球各地的医院上演,折射出当代家长对儿童麻醉最深层的焦虑。当我们拨开迷雾,会发现这场关于“麻醉是否影响智力”的争论,本质上是人类对大脑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从“沉睡魔咒”到科学共识

1846年乙醚麻醉首次公开演示时,观众席里传出惊恐的尖叫:“你们在谋杀!”这种对麻醉的本能恐惧,在近两个世纪后依然阴魂不散。20世纪90年代,美国FDA收到大量关于儿童麻醉后认知异常的案例报告,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全球医学界的震荡性讨论。

2009年《麻醉学》杂志发表的里程碑式研究显示:4岁以下接受过两次以上全身麻醉的儿童,学习障碍发生率比同龄人高2倍。这个结论像病毒般扩散,在家长群体中引发集体恐慌。但后续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存在严重的选择偏倚——需要多次手术的儿童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就像把糖尿病人群的低血糖症状归咎于胰岛素治疗。

真正具有说服力的是2019年梅奥诊所的追踪研究。他们对997名儿童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发现单次短时麻醉(小于1小时)的儿童,在认知测试中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就像比较短暂午睡和通宵熬夜对大脑的影响,关键在于持续时间和频率。

二、大脑发育的“装修”隐喻

如果把儿童大脑比作正在装修的豪宅,神经突触就是持续变化的电路系统。3-5岁是突触修剪的关键期,就像电工在调整房屋的照明布局。麻醉药物此时介入,相当于在电路改造时暂时切断总电源——短期停工不会改变装修方案,但长期断电可能导致工程延期。

GABA受体和NMDA受体是这场“装修”的核心开关。丙泊酚等现代麻醉药通过精准调控这些受体,就像使用智能断电系统:只关闭特定区域供电,保留应急照明。动物实验显示,新生灵长类连续24小时暴露于麻醉药物,海马区神经元确实出现空泡样变,这相当于电路过载引发的局部短路。

但人类临床实践远比实验室复杂。3小时以内的麻醉暴露,相当于在用电低谷期短暂检修。英国麻醉医师协会的统计显示,90%的儿童手术麻醉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这期间大脑代谢率下降30%,就像将手机切换为飞行模式——暂时断网不会损坏硬件。

三、风险防控的现代方案

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麻醉科,每位小患者的术前评估都包含独特的“认知地图”。医生会详细记录:孩子最近是否出现梦游?背唐诗速度有无变化?这些细节构成基线数据,就像给大脑拍摄“装修前”的全息照片。术后3个月的心理量表评估,能够捕捉到细微的认知波动。

麻醉方案的制定堪比精密配菜。对于扁桃体切除这类短时手术,“丙泊酚+七氟烷”的混合配方成为新宠。这种组合能将药物总量减少40%,相当于用清蒸代替红烧,既保持菜肴美味又降低油脂摄入。而对于复杂先心病手术,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的应用,让麻醉深度波动控制在±5%范围内。

家长可以观察的预警信号包括:术后3个月持续存在的方向感混乱、原本熟练的系鞋带技能退化、对儿歌节奏的感知异常。这些信号就像装修后的墙面裂纹,提示可能需要神经发育评估。但不必过度紧张,多数情况下这些现象会像新家具的异味般自然消散。

站在神经科学的前沿回望,儿童麻醉对智力的影响已从“是否损伤”转向“如何优化”。就像现代装修不再使用有毒涂料,麻醉医学正在进入精准调控时代。2023年斯坦福大学开发的闭环麻醉系统,能根据脑电双频指数自动调节药物输注,将麻醉深度波动控制在1%以内。当我们理解大脑不是脆弱的玻璃器皿,而是具有强大代偿能力的神经网络,就能在医疗必要性与风险防控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毕竟,让孩子在无痛中健康成长,才是医学最温暖的承诺。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