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太原煤气化龙泉能源公司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以“136”安全管理模式为纲领,创新构建“3357”工作管理体系,通过“三零目标”引领、“三管体系”监管、“五带机制”赋能、“七抓工程”固本,走出了一条以精细管理破解安全难题、以机制变革激发内生动力的特色发展道路。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有的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管理闭环;这里不追求运动式整治,而是以制度创新夯实安全根基,走出了一条“体系管安全、文化育安全”的实践之路。
管理理念革新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创安”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生产压力,矿领导班子率先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出“工程质量是安全之本”的核心价值观。
太原煤气化龙泉能源公司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以“136”安全管理模式为纲领,创新构建“3357”(即“三零”零借口、零拖延、零返工;“三管”管自己、管团队、管业务;“五带”带目标、带计划、带检查、带方案、带结果;“七抓”抓观念转变、抓凝聚力、抓激励、抓沟通、抓用人、抓执行、抓考核)工作管理体系,在采掘一线推行“三直一平两畅通”标准化作业,将工程质量管控贯穿于巷道成型、支护加固、系统维护全过程。安检员手持“动态达标验收清单”穿梭于各工作面,对锚杆预紧力、支架接顶质量等指标进行过程监督,形成“施工即达标、完工即精品”的质量文化。在管理层推行“五带工作法”,要求管理人员下井必带目标清单、工作计划、检查工具、解决方案和结果反馈。生产例会上,不再有模棱两可的“大概”“可能”,取而代之的是可视化的工作进度图、闭环的问题整改单。这种带着“方案下井,带着结果升井”的工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问题层层转办、整改循环往复”的被动局面。
机制体系重构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联动”
该公司提出了干部管理的16字方针(即亲历亲为、吃苦耐劳、勇于担责、开拓创新)。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级责任网格”,将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作业单元。领导干部实施了“下沉式管理”,矿领导直接管理业务部室,业务部室则服务队组,现场解决设备配套、工序衔接等瓶颈问题;业务部室的技术人员驻扎在队组中提供技术支撑;队组内部实行“平行作业管理”,将检修、运输、掘进、支护等工序精确到分钟级衔接。在掘进工作面,通过优化掘进作业工序,单循环作业时间大幅缩短,真正实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最大效率”。针对变化作业风险,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管控机制:业务部门提前编制专项措施,安检部门进行风险评估,跟班干部全程督导,作业人员做好防护措施上岗,确保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执行文化培育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该公司秉持“四不作业”原则(即无计划不作业、无措施不作业、无监管不作业、无监控不作业),以此重塑现场纪律,并构建起“人防+技防+制防”的立体防控体系。将安全文化的培育视为根本解决之道,推行每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从技术、管理、操作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各相关部门及团队每周一均会举行安全例会,深入学习安全业务知识,贯彻“工作只干一次,一次干好”的理念。周四作为安全活动日,执行井上下全面覆盖的大检查,确保地面检查无死角。各部门、队组根据职责分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制度和体系来管理业务和安全,实现工程质量清单化验收,安全工作量化考核。
通过实施“考核联动”制度,将个人考核与班组、区队考核挂钩,形成“一人犯错、全员受损”的共治机制,加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安全管理部实施的“三违人员现身说法”教育模式,让违章职工讲述的违章过程,提高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使“三违”发生率明显下降。
创新工作室累计孵化多项实用成果,其中“单体液压支柱远程操作装置”有效降低了单体柱伤人事故发生率。
作风能力提升
从“粗放管理”到“精益运营”
该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领导干部积极践行“十六字方针”(即亲历亲为、吃苦耐劳、勇于担责、开拓创新)。通过建立“干部下井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月通报”制度,有效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采区工作面安装期间,机电副总工连续24小时驻守现场,亲自带领技术团队攻克设备安装难题。这种“问题不过夜、担当在现场”的工作作风,极大地激励了全公司员工,形成了“当日事当日毕”的高效执行文化。同时,机电系统推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关键设备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实时监控和预防性维护,故障停机率明显下降,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站在新的起点,太原煤气化龙泉能源公司正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深化管理创新,加快智能化转型升级,向着建设本质安全型、智能高效型、绿色低碳型现代化矿井的目标阔步前行。
(闫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