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科,经常会接触到重症肾衰竭患者,而血液透析是治疗这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血液透析能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延长生命。但血液透析并非一劳永逸,在治疗过程中有诸多注意事项,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有必要深入了解,以保障透析效果和患者健康。
透析前: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1.心理建设:得知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了解血液透析的必要性、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和护士也应积极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生命线”。常见的血管通路有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置管等。动静脉内瘘需要提前手术制作,一般术后需要一段时间成熟后才能使用,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护,避免受压、碰撞,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要注意避免导管扭曲、受压、脱落,定期换药,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透析中:密切观察,应对风险
1.生命体征监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这是因为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这些并发症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比如,当患者出现低血压时,可能会减少超滤量,调整透析液成分,必要时给予补液治疗。
2.透析反应的观察:部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透析失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这通常是由于透析过程中血液中溶质浓度快速下降,而脑组织中溶质浓度下降相对较慢,导致脑组织水肿引起的。一旦发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减慢透析速度、给予高渗溶液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多与透析器或透析管路等因素有关,需要及时更换相关耗材,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透析后:悉心护理,巩固效果
1.穿刺部位护理:透析结束后,穿刺部位的护理至关重要。穿刺部位要按压足够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以防止出血和血肿形成。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既不能过轻导致出血,也不能过重影响内瘘的血液循环。按压结束后,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当日沾水,防止感染。如果穿刺部位出现渗血、血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体重和饮食管理:透析后患者要准确测量体重,这对于调整下次透析的超滤量非常重要。体重增加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导致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而体重下降过多则可能提示脱水过度,影响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患者要遵循低盐、低钾、低磷、优质高蛋白的饮食原则。控制盐的摄入可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水肿和高血压;限制钾的摄入可防止高钾血症,避免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控制磷的摄入有助于预防肾性骨病;优质高蛋白饮食则可以补充透析过程中丢失的蛋白质,但要注意适量,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同时,患者还要注意控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饮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
3.药物管理:透析患者往往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促红细胞生成素、钙剂等。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比如,降压药要规律服用,以控制血压稳定;促红细胞生成素一般需要皮下注射,用于纠正肾性贫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使用;钙剂可以补充钙的丢失,预防骨质疏松,但也要注意避免过量导致高钙血症。此外,患者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进行血液透析及所服用的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血液透析对于重症肾衰竭患者来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只有充分了解并做好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的各项注意事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血液透析的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患者和家属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共同应对疾病挑战,让患者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健康保障。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